- 相關(guān)推薦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臺驛街原保定育德中學舊址,是一所歷史專題類博物館。
紀念館的所有建筑,按始建于1907年的原育德中學舊貌修復而成,大門座西朝東,青磚、布瓦、黑色木板門的古式門樓。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時期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灰布瓦頂硬山高脊的四合院建筑。院內(nèi)松柏蒼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靜清雅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參觀游覽的極好場所。全館共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870平方米。紀念館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時期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大門(即原保定育德中學大門)坐西朝東,門楣上掛著一方棕地金字匾額。踏上石階,穿過門樓,步入青磚墁地的四合院。院子中間那座面闊3間的過廳,把一個四合院隔成前后兩個部分,過廳的兩邊與前后院相通。
結(jié)構(gòu)
紀念館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時期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大門(即原保定育德中學大門)坐西朝東,門楣上掛著一方棕地金字匾額。踏上石階,穿過門樓,步入青磚墁地的四合院。院子中間那座面闊3間的過廳,把一個四合院隔成前后兩個部分,過廳的兩邊與前后院相通。這所小建筑群,規(guī)模雖說不大,但嚴整對稱。南北瓦房原是育德中學的教務處所,現(xiàn)已辟為紀念館的展廳。后院西房的門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額,上面有“幼云堂”三個金色陰刻楷書大字,這是育德中學的創(chuàng)建人陳幼云先生的祠堂。堂內(nèi)正面墻上有陳幼云先生的瓷質(zhì)遺像,遺像下面白色大理石的功德碑上,刻著陳幼云先生的生平事跡!坝自铺谩钡奈髅嬖怯轮袑W的校長辦公室,現(xiàn)為紀念館的辦公處所。院內(nèi)松柏蒼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靜清雅。1995年,紀念館被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進行展廳、展室和幼云堂、校長室及所有房屋的修繕以及院落地面整修、更新陳列展覽。
運動
由來
五四時期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旅法中國人士提倡并組織的留法儉學,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學,以及歐戰(zhàn)期間旅法華工教育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近代留學活動初興于19世紀70年代,容閎是中國最早的出國留學第一人,在他的提議下,清政府向美國選派了第一批12至16歲留美幼童。1912年初,李石曾和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其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生以低廉的費用和節(jié)儉苦學的精神赴法留學,從而把西方的文明輸入國內(nèi),以改良中國社會。后來遭到袁世凱政府的破壞,留法儉學會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國而停止活動。
李石曾,祖籍河北省高陽縣,是清末大學士、軍機大臣李鴻章的兒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1902年他到法國留學,因為對大豆研究非常的成功,遂把中國的豆制品技術(shù)引入了法國,1908在法國巴黎西郊創(chuàng)辦了一所“巴黎中國豆腐工廠“,豆腐工廠里的工人都是他的家鄉(xiāng)高陽縣一帶沒有文化的農(nóng)民。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生產(chǎn)勞動力,李石曾在廠內(nèi)成立了一所夜校,工人們白天做工,晚上學習(主要學習一些國文和法語)。經(jīng)過幾年的“以工兼學”實踐,夜校里提出了“勤于工作、儉以求學”的宗旨,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勤工儉學的由來。在李石曾等人的組織下,“勤工儉學會”于1915年在法國巴黎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遭受嚴重的戰(zhàn)火侵襲,中國向法國派遣了十幾萬戰(zhàn)地華工,這些華工到法國以后,給法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法教育界人士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華工進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的組織下,191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并創(chuàng)辦了華工學校,蔡元培任中方會長,歐樂任法方會長,李石曾任書記,吳玉章任會計。
興起
留法勤工儉學生赴法前,需要在國內(nèi)進行必要的預備,學習一些法語、習俗和一般工藝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學習。1916年袁世凱倒臺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相繼回國,開始在國內(nèi)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留法預備學校和預備班在全國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陽縣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學校設有實習工廠,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創(chuàng)建人之一蔡和森就畢業(yè)于此校。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了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該班教學質(zhì)量之高,教學設備之良,赴法人數(shù)之多,是其他學校不能與之相比的。革命前輩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湖南學生就先后畢業(yè)于此班。1918年還在北京、長辛店設立了高等法文專修館,趙世炎、何長工等就畢業(yè)于此館。何長工,原名何坤,因為他曾在長辛店留法班做過工,后來毛澤東詼諧地說:原來你是長辛店的工人啊!從此,何坤改名叫何長工。他曾驕傲地說:“我的名字是毛主席給起的!
熱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勃然興起之時,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國內(nèi)廣泛傳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留法勤工儉學適應了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會賢達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儉學在五四運動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nèi)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熱潮。
毛澤東就是為了聯(lián)系留法勤工儉學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雖然沒有赴法,但他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始終抱以極大的熱情和支持。當時保定育德留法預備班的湖南學生賀果(又名賀培真)。他在日記里詳細記載了毛澤東等人專程從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學習的湖南學生。四川的'留法勤工儉學生人數(shù)最多。趙世炎、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均是四川籍的學生。留法勤工儉學生經(jīng)過在國內(nèi)的預備學習之后,于1919年開始分批赴法。毛澤東還專程到上海為第一批學生赴法送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兩年的時間,共有20批學生赴法,約計2000多人。
勤工儉學生們在赴法航行途中生活非常艱苦,因為這些貧家子弟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們乘坐的多是沒有等級的艙位,有的甚至和牛、馬同艙。他們一般從上海起程,途經(jīng)香港、西貢、新加坡、科倫坡、亞丁入紅海,穿蘇伊士運河,經(jīng)賽得港進入地中海到達法國港口馬賽或繞道英國倫敦,再到法國的首都巴黎。他們一路顛簸勞累,上岸后如患一場大病。但他們很快振作精神,投入到緊張的工作與學習中去。
學生
宣傳共產(chǎn)主義
大批勤工儉學生抵達法國后,在華法教育會的安排下,有的進學校,有的進工廠,在55萬平方公里的法國全境幾乎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蒙達爾紀是巴黎南部的一座小城,這里的文化教育事業(yè)非常發(fā)達,是勤工儉學生的主要聚集地。向警予、蔡暢、葛健豪等女生都曾在該市的一座女校學習,以李維漢、李富春為中心的“工學世界社”就在這里成立,留法的新民學會會員大都集中在這里。蒙達爾紀一度成為留法學生學習、宣傳共產(chǎn)主義學說的中心。楓丹白露位于巴黎和蒙達爾紀之間,是法國的旅游勝地,先后在此公學學習的勤工儉學生就達160余人。其中,施乃德鋼鐵機器聯(lián)合工廠,是當時法國最大的軍事器材工廠。在這里做工的勤工儉學生多達150多人,趙世炎、李立三、鄧小平等均在此做工。
“二八”運動
1920年10月以后,由于經(jīng)濟蕭條,失業(yè)風潮遍及整個法國,勤工儉學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學不能,生活無靠的困境,從而迫使他們向中法當局進行了英勇的斗爭。無工可做的勤工儉學生們聚集在巴黎華僑協(xié)社,每天靠華法教育會借貸的五法郎維持生活。因長期營養(yǎng)不良又無錢看病,兩年內(nèi)病死60余人。在這危機關(guān)頭,蔡和森、向警予等人組織了400多名骨干于1921年2月28日向中國駐法公使館發(fā)起了一場爭取“生存權(quán)”和“求學權(quán)”的斗爭。這次斗爭雖遭到法國警察的阻攔沒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也引起法國政府的重視,答應勤工儉學生繼續(xù)發(fā)放每人每月150法郎生活維持費。這就是有名的“二八”運動。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相關(guān)文章:
勤工儉學論文08-13
關(guān)于勤工儉學的作文11-04
參觀紀念館作文09-19
走進瞿秋白紀念館02-21
張謇紀念館作文12-12
勤工儉學申請書09-01
勤工儉學申請書03-24
參觀徐悲鴻紀念館 -作文04-26
紀念館的作文(精選71篇)05-20
參觀了革命紀念館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