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腔是一種戲曲形式,為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它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樂屬板腔體。自清嘉慶年間產(chǎn)生以來,以平利縣為中心,活動在安康、旬陽、嵐皋、鎮(zhèn)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區(qū)。弦子腔聲腔以平利方言為基礎,有13種唱腔板式,常用的曲牌8首,嗩吶曲牌18首,鑼鼓打頭30種。
弦子腔流傳中心——平利
平利為山地地貌,南部最高點化龍山,海拔2917.2米,最低西北邊頭洞子,海拔300米,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三級梯形之勢,年平均氣溫13.9℃,年降雨量 953.5毫米,無霜期250天,森林覆蓋率達65%,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nèi)有多種珍稀動、植物得以保存,被譽為“巴山藥庫”和生物基因庫。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考古發(fā)現(xiàn)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晉代成書的《華陽國志》載平利女媧山為女媧摶土造人處,專家考證平利女媧山一帶,是我國女媧文化的原發(fā)地,也是這一文化現(xiàn)象傳承地中史料記載最早、最集中的地方,始祖文化與歷代居民的遷徙,構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是弦子腔發(fā)育生長的特殊歷史地理背景。
弦子腔的主要特征
弦子腔唱腔板式齊全,既有喜悅類型的“平腔”,又有悲苦類型的“苦腔”,還有號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為基礎,依不同板式而變化,表現(xiàn)戲劇沖突。傳統(tǒng)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無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結合,俗稱“老配少”,并夾雜念白。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種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頭曲、唱腔、過門、轉板和落板構成,一般唱腔的倒數(shù)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稱“丟腔”,“丟腔”之后,有幫腔喊唱,即“吶號子”,“吶號子”分“平腔號子”、“苦腔號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種。
傳統(tǒng)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戲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巴孀影唷弊絼t不加表演;現(xiàn)代弦子腔保留其調(diào)式特點,豐富了伴奏音樂,使弦子戲更加完美。豐富的調(diào)式使弦子腔宜于表現(xiàn)各種題材的大小劇目,僅傳統(tǒng)劇目就有八百多個,非一般小戲劇種所能及。
平利弦子腔的主要價值
一是歷史價值。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間,根植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由民間說唱到皮影戲改造加工搬上舞臺,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磨礪,符合中國戲劇史的一般規(guī)律,亦折射出同時期地域歷史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二是文化價值。平利弦子腔的音樂、聲腔、調(diào)式、板落、曲牌、打頭和演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間戲曲音樂體系,其內(nèi)容豐富、古樸典雅、獨具風格、自成一體的個性特色,對于研究地方戲劇源流,繁榮中國戲曲藝術,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三是實用價值。平利弦子腔,好學易懂,演唱方便,觀眾參與伴唱這一獨有的互動性和平民化特色,在其它劇種中是不多見的,加之其音樂的沿展性強,更便于不同藝術形式上的廣泛運用,對于傳承這一民間藝術,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