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大氣全科知識
在我們的學(xué)習(xí)時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還在為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點而發(fā)愁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氣全科知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氣全科知識 篇1
包圍地球的空氣
大氣(包圍地球的空氣)
大氣,就是包圍地球的空氣。而天氣,從現(xiàn)象上來講,絕大部分是大氣中水分變化的結(jié)果。在太陽輻射、下墊面強迫作用和大氣環(huán)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氣的長期綜合情況稱為氣候。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tài)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fā)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fā)展,后果有可能非常嚴重。
由來
地球大氣是伴隨著地球的形成過程,經(jīng)過了億萬年的不斷“吐故納新”,才演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一般認為,地球大氣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密度
就整個地球來說,愈靠近核心,組成物質(zhì)的密度就愈大。大氣圈是地球的一部分,若與地球的固體部分相比較,密度要比地球的固體部分小得多,全部大氣圈的重量大約為數(shù)5×10的15次方,不到地球總重量的百分之一;以大氣圈的高層和低層相比較,高層的密度比低層要小得多,而且越高越稀薄。假如把海平面上的空氣密度作為1,那么在24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只有它的一千萬分之一;到了1600公里的高空就更稀薄了,只有它的一千萬億分之一。整個大氣圈質(zhì)量的90%都集中在高于海平面16公里以內(nèi)的空間里。再往上去當(dāng)升高到比海平面高出80公里的高度,大氣圈質(zhì)量的99.999%都集中在這個界限以下,而所剩無幾的大氣卻占據(jù)了這個界限以上的極大的空間。 探測結(jié)果表明,地球大氣圈的頂部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逐漸過渡到星際空間的。高層大氣稀薄的程度雖說比人造的真空還要“空”,但是在那里確實還有氣體的微粒存在,比星際空間的物質(zhì)密度要大得多,它們已不屬于氣體分子了,而是原子及原子再分裂而產(chǎn)生的粒子。以80-100公里的高度為界,在這個界限以下的大氣,盡管有稠密稀薄的不同,但它們的成分大體是一致的,都是以氮和氧分子為主,這就是空氣。而在這個界限以上,到1000公里上下,就變得以氧為主了;再往上到2400公里上下,就以氦為主;再往上,則主要是氫;在3000公里以上,便稀薄得和星際空間的物質(zhì)密度差不多了。 自地球表面向上,大氣層延伸得很高,可到幾千公里的高空。根據(jù)人造衛(wèi)星探測資料的推算,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氣密度便達到每立方厘米一個微觀粒子這一數(shù)值,和星際空間的密度非常相近,這樣2000-3000公里的高空可以大致看作是地球大氣的上界。
氣壓
在任何表面上,由于大氣的重量所產(chǎn)生的壓力,也就是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力,叫做大氣壓。其數(shù)值等于從單位底面積向上,一直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氣柱的總重量。氣壓是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 在氣象工作中通用的氣壓單位有毫米和毫巴兩種。
。1)毫米(mm):是用水銀柱高度來表示氣壓高低的單位。例如,氣壓為760mm,表示當(dāng)時的大氣壓強與760mm高的水銀柱所產(chǎn)生的壓強相等。
。2)毫巴(mb):用單位面積上所受水銀柱壓力大小來表示氣壓高低的單位。物理學(xué)上,壓強的單位是用“巴”表示的:每一平方厘米面積上受到一達因的力,稱為一巴。在氣象上,嫌這個單位太小,取1,000,000達因/平方厘米為1巴,以巴的千分之一作為氣壓的單位,稱為1毫巴。即: 1巴=1000毫巴 1毫巴=1000達因/厘米2
分層
按物理性質(zhì) 整個地球大氣層按其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zhì)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世界氣象組織把它分為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它受地面的影響最大。因為地面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氣下沉,這樣就發(fā)生了對流運動,所以把這層叫做對流層。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緯度和季節(jié)而不同。 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這一層,氣流運動相當(dāng)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故稱為平流層。 平流層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的一層為中間層。這一層大氣中,幾乎沒有臭氧,這就使來自太陽輻射的大量紫外線白白地穿過了這一層大氣而未被吸收,所以,在這層大氣里,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頂部氣溫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層氣溫比上層高,有利于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故又稱之為高空對流層或上對流層。 從中間層頂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氣層中,只含有大氣總重量的0.5%。暖層里的氣溫很高,據(jù)人造衛(wèi)星觀測,在300公里高度上,氣溫高達1000℃以上。所以這一層叫做暖層或者熱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tǒng)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它是大氣的最高層,高度最高可達到3000公里。這一層大氣的溫度也很高,空氣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場的約束很弱,一些高速運動著的空氣分子可以掙脫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間中去。 根據(jù)宇宙火箭探測資料表明,地球大氣圈之外,還有一層極其稀薄的電離氣體,其高度可伸延到22000公里的高空,稱之為地冕。地冕也就是地球大氣向宇宙空間的過渡區(qū)域。人們形象地把它比作是地球的“帽子”。 按特征分 第一:按著大氣的化學(xué)成分來劃分。這種劃分是以距海平面90公里的高度為界限的。在90公里高度以下,大氣是均勻地混合的,組成大氣的各種成分相對比例不隨高度而變化,這一層叫做均質(zhì)層。在90公里高度以上,組成大氣的各種成分的相對比例,是隨高度的升高而發(fā)生變化的,比較輕的氣體如氧原子、氦原子、氫原子等越來越多,大氣就不再是均勻的混合了,因此,把這一層叫做非均質(zhì)層。 第二:是按著大氣被電離的狀態(tài)來劃分,可分為非電離層和電離層。在海平面以上60公里以內(nèi)的大氣,基本上沒有被電離處于中性狀態(tài),所以這一層叫非電離層。在6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的高度,這一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大氣成分開始電離,形成大量的正、負離子和自由電子,所以這一層叫做電離層,這一層對于無線電波的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氣的結(jié)構(gòu)
按照大氣在鉛直方向的各種特性,將大氣分成若干層次。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也可稱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外層。按大氣各組成成分的混和狀況,可把大氣分為均勻?qū)雍头蔷鶆驅(qū)。按大氣電離狀況,可分為電離層和非電離層。按大氣的光化反應(yīng),可分為臭氧層。按大氣運動受地磁場控制情況,可分有磁層。 近地面的大氣層主要通過吸收地面輻射而升溫,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下部熱,上部冷,空氣垂直對流運動顯著,故稱對流層(troposphere)。對流層厚度因緯度和季節(jié)的不同而不同:熱帶較厚,寒帶較;夏季較厚,冬季較薄。赤道地區(qū)對流層厚度可達16~18千米,中緯度地區(qū)約10~12千米,兩極地區(qū)約7~8千米。 自地球表面向上,隨高度的增加空氣愈來俞稀薄。大氣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氣的物理性質(zhì)有明顯的差異。根據(jù)氣溫的垂直分布、大氣擾動程度、電離現(xiàn)象等特征,一般將大氣分為五層。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下層。它的高度因緯度和季節(jié)而異。就緯度而言,低緯度平均為17~18公里;中緯度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僅8~9公里。就季節(jié)而言,對流層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對流層的主要特征;
、贇鉁仉S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陽輻射首先主要加熱地面,再由地面把熱量傳給大氣,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氣受熱愈多,氣溫愈高,遠離地面則氣溫逐漸降低。
、诳諝庥袕娏业膶α鬟\動。地面性質(zhì)不同,因而受熱不均。暖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氣冷縮而下降,從而產(chǎn)生空氣對流運動。對流運動使高層和低層空氣得以交換,促進熱量和水分傳輸,對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厶鞖獾膹(fù)雜多變。對流層集中了75%大氣質(zhì)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隨強烈的對流運動,產(chǎn)生水相變化,形成云、雨、雪等復(fù)雜的天氣現(xiàn)象。 平流層 自對流層頂向上55公里高度,為平流層。
其主要特征:
①溫度隨高度增加由等溫分布變逆溫分布。平流層的下層隨高度增加氣溫變化很小。大約在20公里以上,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出現(xiàn)逆溫層。這是因為20~25公里高度處,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氣溫升高。
、诖怪睔饬黠@著減弱。平流層中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空氣垂直混合明顯減弱,整個平流層比較平穩(wěn)。
、鬯、塵埃含量極少。由于水汽、塵埃含量少,對流層中的天氣現(xiàn)象在這一層很少見。平流層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 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shù)?5公里高度為中間層。
其主要特征:
①氣溫隨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間層的頂界氣溫降至-83℃~-113℃。因為該層臭氧含量極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輻射又大部分被上層大氣所吸收,故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诔霈F(xiàn)強烈地對流運動。這是由于該層大氣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氣產(chǎn)生對流運動。但由于該層空氣稀薄,空氣的對流運動不能與對流層相比。 暖層 從中間層頂?shù)?00公里高度為暖層。
暖層的特征:
、匐S高度的增高,氣溫迅速升高。據(jù)探測,在300公里高度上,氣溫可達1000℃以上。這是由于所有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的大氣物質(zhì)所吸收,從而使其增溫的緣故。
、诳諝馓幱诟叨入婋x狀態(tài)。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處,空氣密度約為地面空氣密度的百億分之一。由于空氣密度小,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并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故暖層又稱電離層。電離層具有反射無線電波的能力,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意義。 散逸層 暖層頂以上,稱散逸層。它是大氣的最外一層,也是大氣層和星際空間的過渡層,但無明顯的邊界線。這一層,空氣極其稀薄,大氣質(zhì)點碰撞機會很小。氣溫也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由于氣溫很高,空氣粒子運動速度很快,又因距地球表面遠,受地球引力作用小,故一些高速運動的空氣質(zhì)點不斷散逸到星際空間,散逸層由此而得名。據(jù)宇宙火箭資料證明,在地球大氣層外的空間,還圍繞由電離氣體組成極稀薄的大氣層,稱為“地冕”。它一直伸展到22 000公里高度。由此可見,大氣層與星際空間是逐漸過渡的,并沒有截然的界限。
保溫作用
大氣層就好像是一條毛毯,均勻地包住了整個地球,使整個地球就好象處在一個溫室之中。白天灼熱的太陽發(fā)出強烈的短波輻射,大氣層能讓這些短波光順利地通過,而到達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溫。晚上,沒有了太陽輻射,地球表面向外輻射熱量。因為地表的溫度不高,所以輻射是以長波輻射為主,而這些長波輻射又恰恰是大氣層不允許通過的,故地表熱量不會喪失太多,地表溫度也不會降得太低。這樣,大氣層就起到了調(diào)節(jié)地球表面溫度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大氣的保溫作用。
發(fā)展階段
原始大氣
大約在50億年前,大氣伴隨著地球的誕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說的星云開始凝聚時,地球周圍就已經(jīng)包圍了大量的氣體了。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氦 、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當(dāng)?shù)厍蛐纬梢院,由于地球?nèi)部放射性物質(zhì)的衰變,進而引起能量的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對于地球大氣的維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陽風(fēng)的強烈作用和地球剛形成時的引力較小,使得原始大氣很快就消失掉了。
次生大氣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溫度的下降,地球表面發(fā)生冷凝現(xiàn)象,而地球內(nèi)部的高溫又促使火山頻繁活動,火山爆發(fā)時所形成的揮發(fā)氣體,就逐漸代替了原始大氣,而成為次生大氣。次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氫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較重的氣體。這些氣體和地球的固體物質(zhì)之間,互相吸引,互相依存。氣體沒有被地球偌大的離心力所拋棄,而成為大氣的第二次生命棗次生大氣。
今日大氣階
隨著太陽輻射向地球表面的縱深發(fā)展,光波比較短的紫外線強烈的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次生大氣中生成了氧,而且氧的數(shù)量不斷地增加。有了氧,就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xiàn)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溫床”。經(jīng)過幾十億萬年的`分解、同化和演變,生命終于在地球這個襁褓中誕生了。今天的大氣雖然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其次是氧,另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但數(shù)量則極其微小的。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tài)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fā)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fā)展,后果有可能非常嚴重。大氣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其自然的變化進程相當(dāng)緩慢,而人類活動造成的變化禍在燃眉,已引起世界范圍的殷切關(guān)注,世界各地都已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防范、治理?刂拼髿馕廴荆Wo環(huán)境,已成為當(dāng)代人類一項重要事業(yè)。 大氣污染物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展,各種污染物大量地進入地球大氣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氣污染”。 大氣中污染物已經(jīng)產(chǎn)生危害,受到人們注意的污染物大致有一百種左右,主要污染物如表所示。 分 類 成 份 粉塵微粒 碳粒、飛灰、碳酸鈣、ZnO(氧化鋅)、PbO2(二氧化鉛)、PM2.5、PM10等 硫化物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H2SO4(霧)等 氮化物 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H3(氨氣)等 鹵化物 Cl2(氯氣)、F2(氟氣)、HCl(氯化氫)、HF(氟化氫)等 碳氧化物 CO(一氧化碳) 氧化劑 O3(臭氧)、過氧;跛嶂≒AN)等 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huán)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是煤粉塵、一氧化碳、碳化氫、硫化氫和氨等。 從污染物來源看,主要有燃料燃燒時從煙囪排出的廢氣與汽車排氣和工廠漏掉跑掉的毒氣,而煙囪與汽車廢氣約點總污染物的百分之七十之多。
大氣變暖
現(xiàn)狀 據(jù)有關(guān)報道,中國科學(xué)院的科研人員利用自行設(shè)計的高精度冰芯氣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統(tǒng),對青藏高原達索普冰芯進行了研究測試、實驗分析,獲得了近兩千年來高分辨率中低緯度大氣甲烷紀錄,使大氣溫室氣體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對青藏高原達索普冰芯中甲烷記錄的研究,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1850年以來大氣中甲烷含量急劇上升,在過去的150年里上升了1.4倍。而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人類活動甲烷排放呈負增長。專家稱,這一研究將為全球大氣的分布和變化特征提供定量評估的依據(jù)。 研究表明,隨著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yīng)”會越來越強。溫室氣體主要由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分組成,其中甲烷的溫室效應(yīng)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此外,研究還預(yù)測出:隨著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溫將普遍上升。同時,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將面臨中緯度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nóng)業(yè)帶向極區(qū)遷移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威脅,突發(fā)性的氣候災(zāi)難頻度增強,這些都將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 20世紀末,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成倍增加。專家指出,這些溫室氣體將通過氣候系統(tǒng)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從而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事實上,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氣體無一例外都要通過自然過程來消除,而消除過程本身則要通過破壞現(xiàn)有的氣候、環(huán)境及生態(tài)系統(tǒng)來完成。人類愈發(fā)認清:在環(huán)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單中,無人可以逃脫;而在環(huán)境惡化的受害人名單中,也沒誰可以幸免。每一個人不僅僅是環(huán)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環(huán)境污染的制造者,更是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者。環(huán)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個話題,它更是一門系統(tǒng)的科學(xué),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生活方式。環(huán)境保護不但需要政府和專家學(xué)者,也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環(huán)境保護要從娃娃抓起,讓每一個公民從小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習(xí)慣,政府的理念要堅定,宣傳要細化到位,打持久戰(zhàn)。 原理 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fā)射的電磁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地球發(fā)射的電磁波長因為溫度較低而較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jīng)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或者說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yīng)的原理。
形成過程
有人認為,大氣是在地球上誕生后,由于火山活動逐漸從地殼中滲透出來的。在原始大氣中,氧的含量非常少,而二氧化碳很多。后來,綠色植物出現(xiàn)在陸地上,通過光合作用,逐漸使原始大氣變成了我們認識到的樣子。 過去人們認為地球大氣是很簡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知道地球上的大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體,并含有水汽和部分雜質(zhì)。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氬等。在80-100公里以下的低層大氣中,氣體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不可變氣體成分”,主要指氮、氧、氬三種氣體。這幾種氣體成分之間維持固定的比例,基本上不隨時間、空間而變化。另一部分為“易變氣體成分”,以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為主,其中變化最大的是水汽?傊,大氣這種含有各種物質(zhì)成分的混合物,可以大致分為干潔空氣、水汽、微粒雜質(zhì)和新的污染物。
干潔大氣成份
干潔空氣是指大氣中除去水汽、液體和固體微粒以外的整個混合氣體,簡稱干空氣。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氬、二氧化碳等,其容積含量占全部干潔空氣的99.99%以上。其余還有少量的氫、氖、氪、氙、臭氧等。 成份表 氣 體 按容積百分比 按質(zhì)量百分比 分子量 氮 78.084 75.52 28.0134 氧 20.948 23.15 31.9988 氬 0.934 1.28 39.948 二氧化碳 0.033 0.05 44.0099
水汽
水汽在大氣中含量很少,但變化很大,其變化范圍在0-4%之間,水汽絕大部分集中在低層,有一半的水汽集中在2公里以下,四分之三的水汽集中在4公里以下,10-12公里高度以下的水汽約占全部水汽總量的99%。 大氣中的水汽來源于下墊面,包括水面、潮濕物體表面、植物葉面的蒸 發(fā)。由于大氣溫度遠低于水面的沸點,因而水在大氣中有相變效應(yīng)。水汽含量在大氣中 變化很大,是天氣變化的主要角色,云、霧、雨、雪、霜、露等都是水汽的各種形態(tài)。 水汽能強烈地吸收地表發(fā)出的長波輻射,也能放出長波輻射,水汽的蒸發(fā)和凝結(jié)又能吸收和放出潛熱,這都直接影響到地面和空氣的溫度,影響到大氣的運動和變化。
雜質(zhì)和微粒
大氣中除了氣體成分以外,還有很多的液體和固體雜質(zhì)、微粒。雜質(zhì)是指來源于火山爆發(fā)、塵沙飛揚、物質(zhì)燃燒的顆粒、流星燃燒所產(chǎn)生的細小微粒和海水飛濺揚入大氣后而被蒸發(fā)的鹽粒,還有細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等。它們多集中于大氣的底層。 液體微粒,是指懸浮于大氣中的水滴、過冷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結(jié)物。 大氣中雜質(zhì)、微粒,聚集在一起,直接影響大氣的能見度。但它能充當(dāng)水汽凝結(jié)的核心,加速大氣中成云致雨的過程;它能吸收部分太陽輻射,又能削弱太陽直接輻射和阻擋地面長波輻射,對地面和大氣的溫度變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物質(zhì)循環(huán)
大氣中各種成分與萬物的關(guān)系 首先是大氣中的水分通過降水進入土壤,滋養(yǎng)地面萬物,土壤中水一方面通過植物的呼吸和蒸發(fā)以及土壤本身的蒸發(fā)排放到大氣中,另一部分與植物和有機物的碳,氮,硫,磷元素產(chǎn)生生物化學(xué)反應(yīng),通過呼吸與分解又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第三部分成為地表河流與地下水,在他們流向海洋的過程中遇到動物排泄的糞便,產(chǎn)生生物化學(xué)反應(yīng),這些反應(yīng)物與陸地上的碳,氮,硫,磷一起流入海洋,成為海洋生物的養(yǎng)分的一個來源,海洋生物的呼吸與分解又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另一個來源是人類燃燒礦物化石(煤,石油,天然氣等)。大氣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和作用成為陸地植物,海洋浮游植物的成分,同時上述生物向大氣排放氧氣。 實際大氣中除了氣體成份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固體、液體微粒。稱懸浮著液體、固體粒子的氣體為氣溶膠,懸浮在氣體介質(zhì)中沉降速度很小的液體和固體粒子稱為氣溶膠粒子,簡稱氣溶膠;包括塵埃、煙粒、海鹽顆粒、微生物、植物 孢子、花粉等,不包括云、霧、冰晶、雨雪等水成物。最小的氣溶膠粒子基本上由燃燒產(chǎn)生,如燃燒的煙粒,工業(yè)的粉塵,森林火災(zāi),火山爆發(fā)等,也有宇宙塵埃。大粒子和巨粒子的氣溶膠粒子可由風(fēng)刮起的塵埃、植物孢子和花粉或海面波浪氣泡破裂產(chǎn)生。 氣溶膠粒子可以吸附或溶解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污染大氣。氣溶膠粒子還能吸附和散射太陽輻射,改變大氣輻射平衡狀態(tài),或影響大氣能見度。
大氣全科知識 篇2
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yīng)
熱力環(huán)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1.熱力環(huán)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艤囟龋和凰矫嫔希⑿猩仙龤饬鞯慕孛鏈囟茸罡;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下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⑶等壓面的變化規(guī)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壓的地方等壓面上凸,形成低壓的地方等壓面下凹。
2.幾種常見的.熱力環(huán)流實例
三、大氣水平運動風(fēng)
氣壓帶和風(fēng)帶
一、氣壓帶和風(fēng)帶的形成
1.三圈環(huán)流記氣壓帶、風(fēng)帶名稱及各風(fēng)帶的風(fēng)向
2.氣壓帶、風(fēng)帶的季節(jié)移動: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導(dǎo)致氣壓帶、風(fēng)帶也隨季節(jié)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二、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分布
2.季風(fēng)環(huán)流
3.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
三、氣壓帶和風(fēng)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候影響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jié)果。
2.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成因、特點匯總
常見天氣系統(tǒng)
1.冷鋒、暖鋒與天氣變化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系統(tǒng)
3.掌握鋒面氣旋的結(jié)構(gòu)、冷暖鋒判斷方法、降水位置
(1)鋒面氣旋:地面氣旋一般和鋒面聯(lián)系在一起,稱鋒面氣旋。氣旋是氣流輻合上升系統(tǒng),尤其鋒面上氣流上升更強烈,往往產(chǎn)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風(fēng)天氣。
(2)鋒面的位置:鋒面出現(xiàn)在低壓槽中,與槽線重合。
(3)鋒面類型的判斷:
、僖圆劬為界,高緯來的是冷氣團,低緯來的是暖氣團。
、跇顺鰵庑椒较驓饬鞯牧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依據(jù)冷暖氣團的移動判斷冷暖鋒面:如果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形成冷鋒;如果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形成暖鋒。
、蹣顺鲇陞^(qū):冷鋒降雨在鋒后,暖鋒降雨在鋒前。
4.應(yīng)用左右手法則判斷氣旋和反氣旋如下圖
大氣全科知識 篇3
1、大氣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產(chǎn)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
2、產(chǎn)生原因:氣體受到重力,且有流動性,故能向各個方向?qū)谄渲械奈矬w產(chǎn)生壓強。
3、著名的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馬德堡半球?qū)嶒炂渌C明大氣壓存在的現(xiàn)象:吸盤掛衣鉤能緊貼在墻上、利用吸管吸飲料。
4、首次準確測出大氣壓值的`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過程: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內(nèi)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這時管內(nèi)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內(nèi)與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為液體不動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壓強平衡。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
。3)結(jié)論:大氣壓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4)幾點說明:
A、實驗前玻璃管里水銀灌滿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銀上方為真空;若未灌滿,則測量結(jié)果偏小。
B、本實驗若把水銀改成水,則需要玻璃管的長度為10.3m。
C、將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壓,管內(nèi)外的高度差不變,將玻璃管傾斜,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D、標準大氣壓:支持76cm水銀柱的大氣壓叫標準大氣壓。
5、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在海拔3000米內(nèi),每升高10m,大氣壓就減小100Pa;大氣壓還受氣候的影響。
6、氣壓計和種類: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無液氣壓計)。
7、大氣壓的應(yīng)用實例:抽水機抽水、用吸管吸飲料、注射器吸藥液。
8、液體的沸點隨液體表面的氣壓增大而增大。(應(yīng)用:高壓鍋)
【大氣全科知識】相關(guān)文章:
青龍全科知識10-25
草庵全科知識10-25
拳擊全科知識10-25
胡適全科知識10-26
范蠡全科知識11-09
昆曲全科知識10-26
沙縣全科知識10-25
越劇全科知識10-26
瓊劇全科知識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