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日韩中文色综合,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www.av在线播放,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奇米777888,欧美日本道免费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別詩原文翻譯

時間:2024-02-28 08:17:43 好文 我要投稿

別詩原文翻譯15篇[經(jīng)典]

別詩原文翻譯1

  舊題蘇武詩 / 別詩四首·其一

  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翻譯

  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xiàn)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xiàn)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fā)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譯文

  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xiàn)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xiàn)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fā)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鑒賞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zhèn)渭氨臼鲁鎏;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guān)于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jù)以懷疑是后人的偽作。而以博學(xué)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fā)現(xiàn)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于是愈堅蘇軾之說。后來明清及近代學(xué)者顧炎武、錢大昕和梁啟超等人也展轉(zhuǎn)相承,于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說起于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逯欽立先生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采取了“存之”的態(tài)度。不過他采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并系之于“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xué)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yīng)忽視的,即《文選》和《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nèi)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guān)。這是考據(jù)為今天鑒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讀者需注意。

  “骨肉緣枝葉”是《文選》所錄《蘇武詩四首》中的第一首。這首五言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fēng)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

  詩一開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說出詩中“我”與“遠人”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然后再以“枝葉”作比喻,進一步暗示和強調(diào)這種關(guān)系的親密。按理次句應(yīng)順著這層意思往下寫,可是詩人卻把筆觸轉(zhuǎn)向了與“骨肉”不同的另一種關(guān)系,這就是人世間親朋好友間的交往!八暮=孕值,誰為行路人”二句繼續(xù)由此生發(fā),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yīng),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yù)為后文骨肉之離作陪襯!皼r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二句緊接進層遞進,不僅回映首句,離而復(fù)即,而且退而后進,領(lǐng)起下文,其用筆直中有曲,折轉(zhuǎn)頓挫。前人曾謂“況我連枝樹’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親交,尚為兄弟,況真兄弟乎?”(方東樹《昭昧詹言》)詩人用意在寫兄弟之親,而先借密友為喻,從而使兄弟之親更為突出!拔魹椤币韵滤木湎胂笈c兄弟相處時和離別后二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前者“常相近”,一如“鴛與鴦”,何其相得;后者別如“參與辰”、“胡與秦”,幾多哀愁!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后的相距千里、后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這四句一前一后兩兩相對,看似重復(fù)拙鈍,卻也反映出詩人處于人生變故中那種不堪回首、無法預(yù)期的復(fù)雜心態(tài)。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說出了兄弟平時相處彌覺珍貴、離別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為下文對臨別餞行、樽酒留人的描寫預(yù)作交代。漢詩轉(zhuǎn)折、聯(lián)結(jié)高妙,渾然一體而不見針跡線痕,于此可悟。然而這二句的好處還不僅見之于它在全詩結(jié)構(gòu)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淺顯的語言,說出了一種人生中的寶貴體驗:這就是當一個人要失去某件東西時,會超乎異常地體會到它的珍貴。人與物的關(guān)系是這樣,人與人的關(guān)系更是這樣。詩人正是在離別在即時,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在為將要遠行的親人餞別時,一再要以酒相贈,以酒留飲,以酒敘情。酒是消愁物,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行人當時的心情,都在這種贈別和留飲中表露無余!奥锅Q”二句系化用《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意,有興起和借喻設(shè)筵餞別之妙;末四句狀寫贈別留飲情狀,言近意遠,詞淺味濃。人至臨別而以杯酒相贈,愿以此挽留片刻而暢敘平生之親,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噓。后代不少傳誦千古的名句,如梁代江淹《別賦》中的“可班荊兮贈恨,唯尊酒兮敘悲”、唐代詩人王維《陽關(guān)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等,所寫也正是這種景和這種情。

別詩原文翻譯2

  原文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紺碧。算重來、盡成陳跡。劉郎鬢如此,況桃花顏色。

  翻譯

  柳樹一片,一望無邊,畫船不知人間離情,依然載著四方來客四處游蕩,掛起遠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兩岸來相送,只是高城處的佳人,卻被山水隔斷了視線。

  兩岸風(fēng)光如畫,秀麗動人,園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凈透徹。就算能重新游一遍舊地,也物是人非,成為過眼云煙,到處飄泊,劉郎的鬢發(fā)已花白如斑,人已蒼老,何況桃花的青春?

  注釋

  官柳:大道兩旁的柳樹。官,把官道,大路。

  畫舸:畫船,指首尾彩畫的大船。

  南山:指歷山,在歷城縣南。

  罨畫:色彩雜染的圖畫。

  紺碧:深藍色。

  紺:本謂青紅,青而含赤色,后謂青翠之色。

  劉郎:劉禹錫。

  劉郎桃花:謂劉禹錫作桃花詩譏諷當權(quán)賈禍遭貶之事。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是詞人謫貶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別歷下時的抒懷之作。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獨自離開歷下城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起筆疊用三個“無”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飄泊者的凄涼,更增濃了漂泊者的悲哀。前三句寫盡行蹤飄零,宦途輾轉(zhuǎn)!澳仙健眱删洌c出題旨!澳仙健薄跋嗨汀,卻被“高城”隔斷,無限依戀,更增一層哀傷!澳仙健倍淅^寫送故人時的無限依戀。有情之人與無情之人對比鮮明,更顯離愁之深。

  詞的下片,抒發(fā)人生感慨!邦划嫛鋵憵v城風(fēng)光如畫,使人留戀,令人難舍,贊歷下林泉景勝!八阒貋怼币韵,設(shè)想今后變遷,不勝感慨。這首詞上片描寫行客離別是的愁緒和戀戀不舍的心情,下片“劉郎”句用劉禹錫受貶、遠謫僻鄉(xiāng)重回長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發(fā)年華易逝的感喟。感嘆好景不常、華年空過、有情人無緣聚首的遺憾,全詞語辭清麗婉雅而不綺艷,情意纏綿真摯,韻味久耐。全詞以“無根”為抒情之根本,抒情凄婉。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這首詞上片描寫行客離別是的愁緒和戀戀不舍的心情,下片感嘆好景不常、華年空過、有情人無緣聚首的遺憾,全詞語辭清麗婉雅而不綺艷,情意纏綿真摯而不軟,韻味久耐咀嚼。這兩句以山襯人,抒發(fā)了佳人不見的憂傷!八阒貋怼币韵,設(shè)想今后變遷,不勝感慨。

  這首詞麗而不艷,清雅深婉,情義纏綿,韻味十足,令人回味無窮

別詩原文翻譯3

  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水天空闊,恨東風(fēng)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照J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fā)。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伴人無寐。秦淮應(yīng)是孤月。

  翻譯

  面對水天相連的長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幫忙,竟讓元軍打敗了我們。春天來了,杜鵑鳥在哀啼,夕陽斜照著花朵,可是我怎么忍心去看被元軍摧毀了的南京城呵。想到我們的婦女和珍貴文物被敵人擄掠一空,連我自己也當了俘虜,真不知道靠誰才能報仇。我是多么的痛悔,可惜了我的那把寶劍,它還以為我是個豪杰呢。

  回想不久以前,為了抗擊元軍,我曾經(jīng)擺脫敵人嚴密的監(jiān)視坐了小船,經(jīng)過海路,到南方舉起抗元的大旗。雖然后來失敗被俘,但我決心要象藺相如痛斥秦王、諸葛亮嚇退司馬懿那樣,英勇頑強地同敵人斗爭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這樣想著,我再也難以入睡。周圍是那么寂靜,只有秦淮何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著我啊。

  注釋

  金人:謂魏明帝遷銅人、承露盤等漢時舊物,銅人潸然淚下之事。

  堂堂劍氣:指靈劍奇氣,上沖斗牛,得水化龍事。

  斗牛:二十八宿之斗、牛二宿也。斗音抖,南斗,非北斗七星之謂也。

  睨柱吞嬴:謂戰(zhàn)國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故事。

  回旗走懿:謂諸葛亮遺計嚇退司馬懿事。

  創(chuàng)作背景

  鄧剡和文天祥是同鄉(xiāng)好友。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為虜。次年鄧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時,鄧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繼續(xù)北上。臨別之際,感觸良多。鄧剡作詞贈天祥,為好友壯行。

  鑒賞

  亡國之痛是此詞上片的主旋律,“水天空闊,恨東風(fēng)不惜世間英物”,感嘆金陵的水闊天空。“世間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對長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長江險阻,能拒曹兵,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沒有天的幫助,只能遭人憐惜!皷|風(fēng)”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極。這兩句,凌空而來,磅礴的氣勢之中,蘊含著無限悲痛。隨即引出許多感嘆!笆聒B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寫金陵城中殘垣斷壁的慘象!笆聒B”,指產(chǎn)于四川的杜鵑鳥,相傳為蜀亡國之君杜宇的靈魂托身。在殘陽夕照中聽到這種鳥的叫聲,令人頓覺特別感到凄切。“吳花”,即曾生長在吳國宮中的花,現(xiàn)在在殘陽中開放,有過亡國之苦,好像也蒙上了一層慘淡的色彩。凄慘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鳥的叫聲,更叫人耳不忍聞。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杜牧曾寫有“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這本是一個大膽的歷史的假設(shè),現(xiàn)在居然成了現(xiàn)實。借歷史故事,描寫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軍不是早把謝、全二太后擄去了么?“金人秋淚”典出自魏明帝時,曾派人到長安把漢朝建章宮前的銅人搬至洛陽,傳說銅人在被拆卸時流下了眼淚。但宋朝亡國,國亡數(shù)被遷移,此恨怎能消!疤锰脛猓放?照J奇杰”,寶劍是力量的象征,奇杰是膽略的化身,所向披靡。可如今,卻空有精氣上沖斗牛的寶劍和文天祥這樣的奇杰了!對文天祥的.失敗,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風(fēng)物是歷代詞人詠嘆頗多的。但此詞把其作為感情的附著物融入感情之中,別有一番風(fēng)韻。蜀鳥、吳花、殘垣斷壁,是一種慘象,但表現(xiàn)了作者復(fù)雜的情感。

  下片主要寫情,表達對文天祥的傾慕、期望和惜別之情!澳切沤S嗌闲腥f里,屬扁舟齊發(fā)!表灀P文天祥與元人作斗爭的膽略與勇氣。幾年前文天祥被元軍扣留,乘機逃脫,繞道海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南方。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

  鄧剡前面跳海未死,這次又病而求醫(yī),為的是“留醉眼”,等文天祥東山再起,再起復(fù)宋大業(yè)。“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睨柱吞嬴”,趙國丞相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氣吞秦王的那種氣魄:“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死了以后還能把司馬懿嚇退的那種威嚴。用典故寫出對文天祥的期望之情。這自然是贊許,也是期望!鞍槿藷o寐,秦淮應(yīng)是孤月。”最后再轉(zhuǎn)到惜別上來,孤月意喻好友的分離、各人將形單影只了。我雖然因病不能隨你北上,但將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中為你祈盼。這句話雖然普遍,但朋友之情,家國之悲深蘊其中。

  這詞在藝術(shù)上的特色除了寫情寫景較為融洽之外,還用典頗多。借歷史人物,抒發(fā)自己胸臆。各種歷史人物都已出現(xiàn),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這闋詞用東坡居士詞原韻。難度極大,但仍寫得氣沖斗牛,感人肺腑,蓋因真情在其中耳。

  一說詞作者為文天祥。

別詩原文翻譯4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fēng)江上作釣竿。

  翻譯

  我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回家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

  我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江邊當作漁竿。

  注釋

  烏紗:當時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囊橐:一種口袋。

  蕭蕭:空空的`樣子。

  創(chuàng)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賞析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寫的是鄭板橋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歸里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他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邊作為魚竿。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作者為人正直,只關(guān)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于是上司借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在濰縣擔任了7年縣令,照理說,至少也該發(fā)點小財了,然而他罷官之日,卻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fēng),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fēng)都從字面上傳遞出一種蕭索、冷落、凄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這是一首贈別詩,然而卻很特別。

別詩原文翻譯5

  長沙驛前南樓感舊 / 昔與德公別于此

  海鶴一為別,存亡三十秋。

  今來數(shù)行淚,獨上驛南樓。

  翻譯

  與品德高尚的你相別,如今已有三十個春秋。

  今天我獨自登臨故地,形影孤單,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注釋

  海鶴: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還活著而德公已經(jīng)去世。

  三十秋:三十年。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元和十年赴柳州途中經(jīng)長沙時作。柳宗元十三歲時曾隨其父到過長沙驛,并在驛前南樓與德公相見。三十年前詩人在童年時期曾在此得到長輩的關(guān)愛,而如今德公早已作古,人去樓空,不得復(fù)見。舊地重臨,不禁感慨系之,潸然淚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之作。所感懷的對象為三十年前見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鶴仙逝。當年一別,轉(zhuǎn)眼三十載了,生死存亡真是無常啊!觸發(fā)其感懷的媒介則是“長沙驛前南樓”。陳景云《柳集點勘》說:“長沙驛在潭州,此詩赴柳時作,年四十三。觀詩中‘三十秋’語,則驛前之別甫十余齡耳。蓋隨父在鄂時亦嘗渡湘而南!睋(jù)詩意,大約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鎮(zhèn)任鄂岳沔都團練判官,宗元隨父曾在長沙驛前南樓與“德公”話別!昂zQ”自然是指德公,但稱德公為“海鶴”,卻自有其獨特的蘊涵。其具體所指,今日雖已不可確知,卻可從中領(lǐng)略到一種瀟灑、自由、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給全詩增添一種空靈的詩化的情調(diào)。

  通首抒情,藹然仁者之言。無一字不質(zhì)樸,無一語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聞,字字句句扣緊感舊的題旨,一氣貫注,自然渾成!按嫱鋈铩保N藏著無限的傷感。既有世路的艱險,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數(shù)行淚”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業(yè)未就,謗責(zé)飛騰。著一“獨”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見。詩人懷舊傷今,所以有諸多感慨。

  其實還有一層無常感他沒說出來:仕宦更是無常!一月奉命北歸,二月到京,三月又貶柳州,人生太難預(yù)料了!懷舊傷今,詩人禁不住流下數(shù)行清淚。這首詩與前《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詩相較而讀,一喜一悲,炎涼相繼,頗耐人尋味。

別詩原文翻譯6

  別匡山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云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翻譯

  清晨,我遠望匡山,但見青山如畫,青翠的顏色深淺不一,樹木參差不齊。藤影隨風(fēng)飄動,垂到欄桿上。

  山間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帶著一只家犬行走,晚歸的農(nóng)民們都背負著柴薪。

  猿在樹上喧叫,我倚樹而立,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鶴池中洗吃飯的缽盂。

  不是我不愛這秀麗的美景,只因我已決心將我的文才武藝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時代,以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

  注釋

  檻:當指大明寺之欄干。

  失鶴池:《彰明縣志》作飼鶴池。

  莫怪:《彰明縣志》作莫謂。

  清境:《彰明縣志》作清景。

  書劍:指文才武藝。明時,謂政治開明之時代。

  賞析

  李白的詩主要有兩種風(fēng)格:一種為“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式的大氣磅礴、雄奇浪漫之壯美,諸如《蜀道難》之類;一種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之優(yōu)美。此詩應(yīng)屬后一類。

  另外,此詩也透露出李白隱逸與入世的矛盾。詩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隱逸情結(jié),所以把家鄉(xiāng)描繪得極其優(yōu)美,且環(huán)境清幽,適于隱居。但畢竟身處大唐盛世,男兒志在四方,立志報國,所以最終“無心戀清境”,離開家鄉(xiāng),“已將書劍許明時”。

  首句“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天色初曉,作者走出門外遠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畫,山色斑斕,不禁心情舒暢。近處,藤蔓從樹上垂下,隨風(fēng)搖曳,枝條輕輕拂過欄桿,令人心曠神怡。

  次句“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山上野徑交錯,人們常常帶著家犬一起走過。每逢夕陽西下,晚歸的農(nóng)人就背著柴薪走下山來。這一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給人平靜而悠遠的感覺。

  中間兩聯(lián)“看云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讀書讀累了,作者常倚樹休息,沒看云卷云舒,聆聽猿啼陣陣。有時候還會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出來清洗缽盂,他們洗缽的那個池塘曾有白鶴飛來,如今卻不知飛到那里去了。短短幾句詩,描繪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達出作者對這里所懷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兩句描繪出一幅匡山雖美、無心留戀、決心奉獻文才武藝的雄心壯志圖。詩人“將犬”為伴,“帶樵”晚歸,聽“猿啼”,看“鶴飛”,心曠神怡,安閑舒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雖美,我卻要離開了。不是我不喜愛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經(jīng)決心走出大山,憑自己的文武才藝,開創(chuàng)一番偉大事業(yè)。

  此詩的前三聯(lián)描寫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麗、清幽,可見其對家鄉(xiāng)的深情與依戀。尾聯(lián)則抒發(fā)了他欲為大唐盛世奉獻出文才武藝的宏偉抱負。不是不熱愛家鄉(xiāng)與大自然,只是因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負了。

  全詩八句,前六句皆寫匡山“清境”,末二句寫己之政治抱負,亦即遠游之目的。全詩于清雅閑適中體現(xiàn)著作者遠大的志向和豪邁的情懷,敘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見李白去蜀辭鄉(xiāng)之際,既對故鄉(xiāng)無限依戀,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開元十二年(724),是當時二十四歲的李白在離開讀書十載的匡山書院時寫的。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蓮鄉(xiāng)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讀書學(xué)劍之地,他曾在這里習(xí)居十年。本詩是他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決心離開故鄉(xiāng)的抒情之作。

別詩原文翻譯7

  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翻譯

  即將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舍的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

  在這風(fēng)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感嘆:養(yǎng)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注釋

  搴帷:掀起門簾,出門。

  河梁:橋,替代送別地。

  枯:干涸。

  慘慘:幽暗無光。

  柴門:樹枝編的門,替代貧苦人家。

  鑒賞

  詩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就要起程動身了。但因為是游幕謀生,(游幕是指舊時知識分子離開本鄉(xiāng)到外地尋求教學(xué)或投向官府求職)這種告別是無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說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難離,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種既難舍又無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極為痛苦的心情。詩的第二句“白發(fā)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舍的情感,而是著筆于老母此時的情狀:白發(fā)蒼蒼,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還容得著說嗎?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舍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舍。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詩的第三句“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轉(zhuǎn)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huán)境,作者用“柴門”“風(fēng)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兒,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huán)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凄楚難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過貧窮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風(fēng)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說那還只是一種對貧愁的感嘆,那末“柴門”“風(fēng)雪夜”則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了。風(fēng)雪因柴門而更為肆虐,柴門因風(fēng)雪而更為難忍,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么可說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責(zé),痛恨于一身,發(fā)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zé),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升華,它從生育學(xué)角度告誡世人,養(yǎng)子無用,不如不養(yǎng)。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表現(xiàn)特點

  此詩的最大特點是用情極深,無論是纏綿悱惻抑或是抑塞憤慨之情,都寫得深入沉摯,使人回腸蕩氣,極受感動。其次是語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詩中掃盡浮泛陳舊之詞,語語真切,而且一種清新迥拔之氣,凌然紙上。其三是音調(diào)極佳,作者詩音調(diào)和內(nèi)容緊密配合,悠揚激楚,也特別動人。 要離家遠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親的角度上來寫這首詩,抒對母親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種無奈的情懷作者。

  賞析二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點明了別母的主題,并融含了遠游異鄉(xiāng)、身世飄零的悲哀之感!鞍装l(fā)愁看淚眼桔”緊承首句而來,詩人并沒有直接抒寫別母時的傷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體細節(jié)和特征鮮明的母親的形象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母與子各自內(nèi)心的情感運動及相互間情感的.交流:兩兩相對,默然無語,母親的凄楚和耽念,詩人的悲愁和愧疚,盡在不言中。

  “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畫面,同時造成了一種充溢著強烈悲哀情緒的氛圍。詩人也不由從心底發(fā)出“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嘆!按藭r有子不如無”是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迸發(fā),從而就產(chǎn)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矛盾運動,具有豐富復(fù)雜的心理內(nèi)容。

  這首詩通過眼見別時的實況與懸想今后的虛景相結(jié)合,用白描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母親分別時的憂愁、無奈、痛苦與感傷,把別離之情表現(xiàn)得貼切又沉痛。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771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黃景仁外出為官府辦事,在一個風(fēng)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辭妻女和拜別老母,寫下了這首詩來表達分別時的悲傷心情。

別詩原文翻譯8

  原文:

  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

  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

  請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絲竹厲清聲,慷慨有余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歸。

  俯仰內(nèi)傷心,淚下不可揮。

  愿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zhàn)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fù)來歸,死當長相思。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

  芬馨良夜發(fā),隨風(fēng)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xiāng)。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

  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賞析:

  《別詩》相傳為蘇武和李陵相贈答的五言詩,但據(jù)考證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產(chǎn)生時期大致都在東漢末年。這些詩大都寫朋友、夫婦、兄弟之間的離別,故總題為《別詩》。

  組詩其一:“骨肉緣枝葉……”

  【簡析】:

  這首是送別兄弟的詩,從平日的恩情說到臨別的感想,再說到餞送的意思。

  【注解】:

  骨肉:指兄弟。首句以葉之緣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親。

  因:親。這句是說結(jié)識朋友也是相親的。

  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語出《論語》“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的話。此二句是說天下的人誰都不是漠不相關(guān)的陌路人。

  連枝樹:即“連理樹”,不同根的兩樹枝或干連生為一名為連理。通常用連理樹喻夫婦,這里用來喻兄弟。

  參、辰:二星名,參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xùn)|方,出沒兩不相見。

  邈:遠。

  胡與秦:猶言外國和中國。當時西域人稱中國為“秦”。以上四句是說往日形跡親近,今后就疏遠了。

  乖:暌別。

  恩情:此句言情誼比平時更覺不同,平時情誼固然深厚,臨別更覺難舍。

  鹿鳴:《詩經(jīng)·小雅》有《鹿鳴》篇,是宴賓客的詩,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蒿類)”起興,是以鹿得食物呼喚同類比喻燕樂嘉賓。

  樽:酒器。

  斟酌:用勺舀酒。結(jié)尾四句是說這一樽酒本為贈遠人用的,現(xiàn)在希望你再留一會兒酌飲此酒。

  組詩其二:“黃鵠一遠別……”

  【簡析】:

  這是客中送客的詩。前幅連用比喻表示臨別依依,中幅借描寫弦歌的.音響說明人心的情緒,后幅直寫傷感,仍用比喻作結(jié)。

  【注解】:

  依依:戀戀不舍。以上四句言鳥獸分別尚不免懷顧戀之情。

  飛龍:龍是傳說中的神物(蛇身,有四足,爪象狗的爪,有馬的頭鬃和尾,有鹿的角、魚的鱗和須),能飛行。其中有一種有翼的,象飛鳥。這里是以飛龍喻作者送別的朋友和他自己。

  喻中懷:曉示心懷。

  游子吟:琴曲。《琴操》云:“楚引者,楚游子龍丘高出游三年,思歸故鄉(xiāng),望楚而長嘆。故曰楚引!薄队巫右鳌坊蛟S就是指此曲。因為是客中送客,《游子吟》正可以表示主客兩方的情懷。

  泠泠:形容音韻清。

  絲竹:“絲”,指用絲弦的樂器,如琴瑟!爸瘛保钢裰频臉菲,如簫管。這里“絲竹”是偏義復(fù)詞,上文只提到弦歌,有絲無竹。

  厲:強烈。

  長歌:樂府歌有《長歌行》,又有《短歌行》,據(jù)《樂府解題》,其分別在歌聲的長短。長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

  展:重(平聲)。

  清商曲:是短歌而不是長歌。曹丕《燕歌行》:“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念子不得歸:是說我雖想念你而不能隨你同歸。以上四句是說長歌之后續(xù)以短歌,以寫心中激烈的傷痛。

  組詩其三:“結(jié)發(fā)為夫妻……”

  【簡析】:

  這一首是征夫辭家留別妻的詩。大意先述平時的恩愛,次說臨別難舍,最后囑來日珍重。

  【注解】:

  結(jié)發(fā):指男女初成年時。男子二十歲束發(fā)加冠,女子十五歲束發(fā)加笄表示成年,通稱結(jié)發(fā)。

  同枕席:指成為夫婦。

  燕婉:歡好貌。以上二句是說良時的燕婉不能再得,歡娛只有今夜了。

  懷往路:惦著走上旅途。

  夜何其(音基):《詩經(jīng)·庭燎》云:“夜如何其?”這里用《詩經(jīng)》成語!捌洹保Z尾助詞,猶“哉”。

  參辰皆沒:言天將明。

  行役:應(yīng)役遠行。

  滋:多。

  春華:喻少壯時期。

  組詩其四:“燭燭晨明月……”

  【簡析】:

  這一首是從中州送友南去的詩。起頭六句寫將別時的光景。次四句預(yù)計行人的路程。以下八句言別后山川阻隔,嘉會難再,應(yīng)珍重目前的歡聚。

  【注解】:

  燭燭:明貌。

  馥馥:芳香。

  游子:指行人,也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如果是作者自謂,這篇就是客中送客的詩。

  江漢:長江和漢水。以上四句是說預(yù)計年終行人已到達江漢之間了。

  山海:可以是泛說,猶言山川;也可以是實指,近人逯欽立《漢詩別錄》引東漢、魏、晉人的話說明當時人常用“山!敝父敖恢菟(jīng)的艱險,山指五嶺,海指南海。依此說,這詩中的行人要去的地方還不止于江漢而是遠達交州。

  中州:指古豫州(今河南省地),因其居九州之中。

  未央:未盡。這句是說現(xiàn)在欲別未別,歡樂還未盡。

  景光:猶“光陰”。

別詩原文翻譯9

  原文

  好是春風(fēng)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翻譯

  春風(fēng)駘蕩,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fēng)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仿佛是伸出無數(shù)多情的手臂牽扯我的衣襟,不讓我離去。

  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牽,不勝留戀;住了這么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于平靜。

  注釋

  渾:全。

  頻啼:連續(xù)鳴叫。

  賞析

  這首詩作于搬家時,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了這一童話般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為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象他一樣無限癡情,難舍難分。他視花鳥為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fā)而為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春日和風(fēng)拂拂的.情景,表現(xiàn)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lián)想到離別的眼淚。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也被后人廣泛采用!疤洹弊旨戎更S鶯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辭別時離人傷心的啼哭。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面,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正是斫輪老手的高妙之處。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詩人搬家時,因?qū)示佑兄詈窀星,難以割舍故居的一草一木,故有此作。

別詩原文翻譯10

  永遇樂·長憶別時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于景疏樓上。既而與余會于潤州,至楚州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于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yīng)暗記。

  翻譯

  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這之前我在景疏樓上為他送別。后來不久他又與我在潤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別。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與太守相會于景疏樓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這首詞寄給巨源。

  我時;貞洠覀兎謩e的時候,坐在景疏樓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著美酒,唱著清歌,可惜友人難留,只有月光跟隨著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個月了,月亮圓滿了三次,今天,又是一個月圓之日,我一個人喝著酒,冷冷清清,與誰同醉?我卷上珠簾,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著月光,一宿無眠。

  今天有個客人,來自濉水旁,他告訴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淚(憑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進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書。ㄖ醒胄姓偈穑阍趯m中,在漫漫長夜里,露水沾濕了被子。這時的你,在回廊里看著月亮,也應(yīng)該暗暗思念我吧。

  注釋

  孫巨源:名洙,蘇軾友人。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景疏樓,在海州東北。宋葉祖洽因景仰漢人二疏(疏廣、疏受)建此樓。

  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楚州,今江蘇淮安。孫巨源離海州后先南游江蘇一帶,于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的東坡會于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前錄)。二人同游揚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繼而,之后。

  十一月十五日:當為十月十五日嗎,“一”為后人誤加,因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蘇軾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參張志烈先生《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論》(載《東坡詞論叢》)。

  太守:漢時郡長名。宋時改郡為府、州,長官稱知府、知州,但仍習(xí)慣稱太守。此指繼知海州的陳太守(名不傳)。

  三度:指三度月圓。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海州,至東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詞,三見月圓。

  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

  伊:第三人稱代詞。指月。

  濉:水名,宋時自河南經(jīng)安徽到江蘇蕭縣入泗水。

  使君:指孫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舊職稱之。以上三句謂客人帶來孫巨源對自己的問候。

  憑仗:憑借。西垣,中書。ㄖ醒胄姓偈穑,別稱西垣,又稱西臺、西掖。清禁,宮中。時孫任修起居注、知制誥,在宮中辦公,故云。

  永:長。

  露華:露水。

  侵被:沾濕了被子。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一般認為寫于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在孫巨源離海州三月后經(jīng)行海州,登景疏樓,想起與孫巨源潤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動,遂作此詞。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為寄托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上片由設(shè)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為抒情線索。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片三句點破引發(fā)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癡情懷念。“憑仗”三句,又發(fā)奇想;春影l(fā)源于河南,東經(jīng)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jīng)淮陰、漣山入海。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清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說明懷友之意切。舉目所見,無不聯(lián)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為具體形象,設(shè)想精奇,抒情深透!岸瘛币韵铝洌址M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yīng)上片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夜永”句設(shè)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纹鹁由崛藢m中值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清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詞人不說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說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應(yīng)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里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既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確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為線索抒寫友情,藝術(shù)上別具一格。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詞之上片以寫月始,下片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清意達,格高情真。

別詩原文翻譯11

  別云間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ㄉ胶右蛔鳎汉由剑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譯文

  三年為抗清兵東走西飄蕩,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

  無限美好河山失陷傷痛淚,誰還敢說天庭寬闊地又廣。

  已經(jīng)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xiāng)實在心犯難。

  鬼雄魂魄等到歸來那一日,靈旗下面要將故鄉(xiāng)河山看。

  注釋

  1。云間:上海松江區(qū)古稱云間,是作者家鄉(xiāng)。1647年(永歷元年/順治四年),他在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起,參加抗清斗爭,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圍地區(qū),至1647年(順治四年),共三年。

  3。羈旅:寄居他鄉(xiāng),生活飄泊不定。羈:音(jī),停留。

  4。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語出《左傳》。楚人鐘儀被俘,晉侯見他戴著楚國的帽子,問左右的人:“南冠而縶(zhi,拴、捆)者,誰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黃泉路,死路。泉,黃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堅強不屈的魂魄,語出屈原《九歌。國殤》:“身即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薄

  7。靈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這里指后繼者的隊伍。

  賞析

  這首訣別故鄉(xiāng)之作,表達的不是對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依戀和對抗清斗爭的堅定信念。

  詩作首聯(lián)敘事。其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zhuǎn)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詩人起筆自敘抗清斗爭經(jīng)歷,似乎平靜出之,然細細咀嚼,自可讀出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自可讀出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頷聯(lián)抒寫詩人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身落敵手被囚禁的結(jié)局,使詩人恢復(fù)壯志難酬,復(fù)國理想終成泡影,于是詩人悲憤了:“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禁不住“立盡黃昏淚幾行”,流不盡“無限河山淚”。詩人一直冀盼明王朝東山再起,可最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恢復(fù)故土、重整河山的愛國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發(fā)出“誰言天地寬”的質(zhì)問與詰責(zé)。

  頸聯(lián)坦露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jié)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將終結(jié),詩人該會想些什么呢?“欲別故鄉(xiāng)難”,詩人緣何難別故鄉(xiāng)呢?原來,涌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兼有家仇。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敵手,自是兇多吉少,難免一死,這樣,家運不幸,恐無后嗣。念及自己長年奔波在外,未能盡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念及讓新婚妻子在家孤守兩年,自己未能盡為夫之責(zé)任與義務(wù),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nèi)心自然涌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與無限依戀。

  尾聯(lián)盟恢復(fù)之志。盡管故鄉(xiāng)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恢復(fù)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家運后嗣為念,最終表明心跡:“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闭缭娙嗽凇丢z中上母書》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已知泉路近”的詩人坦然作出“毅魄歸來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堅決復(fù)明的決心,生前未能完成大業(yè),死后也要親自看到后繼者率部起義,恢復(fù)大明江山。詩作以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作結(jié),鮮明地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后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豐碑。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fā)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zhuǎn)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jié)筆盟誓志恢復(fù)之決心。詩作格調(diào)慷慨豪壯,令人讀來蕩氣回腸,禁不住對這位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少年英雄充滿深深的敬意。

  這首訣別故鄉(xiāng)之作,表達的不是對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依戀和對抗清斗爭的堅定信念。

  創(chuàng)作背景

  《別云間》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上海松江縣,古稱云間,即作者的家鄉(xiāng)。作者在此詩中一方面抱著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一方面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xiāng),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

別詩原文翻譯12

  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xué)圣人而已矣。”學(xué)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xué)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qū)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翻譯

  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多么少呀!應(yīng)該說,這是他們學(xué)習(xí)圣人的結(jié)果。學(xué)習(xí)圣人,那么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xué)習(xí)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氐浇希蜃庸烫崞鹫,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于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經(jīng)常這樣說過。駕著車子穩(wěn)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nèi)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于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jīng)常相聚,作《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并且互相慰勉。

  注釋

  同學(xué):共同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

  一首:一篇。

  子固: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xué)家、政治家。著有《元豐類稿》。

  慕:仰慕。

  友:與交朋友,動詞。

  正之:孫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年喪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薦,曾授校書郎揚州州學(xué)教授。

  相過:拜訪,交往。過,訪問。

  相語:交談。

  辭:這里指書信往來。

  幣:帛,絲織品,這里指禮品。

  若:和,與。

  考:考察、觀察。

  適然:理所當然的事情。

  《懷友》:原文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

  其文云:“因介卿(即介甫)官于揚,予窮居極南······為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納介卿家!

  遺:贈送。

  大略:大體上。

  扳:同“攀”,援引。

  至乎中庸:語本曾鞏《懷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

  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標準,認為不偏為中,不變?yōu)橛,即不偏不倚,循常守舊。

  安驅(qū):穩(wěn)穩(wěn)當當?shù)伛{車。

  轥:車輪碾過。

  造于:到達。

  昔:昔日。

  噫:唉,表示感嘆。

  守:職守,工作崗位。

  私:私人。

  系:牽系,系念。

  警:警策,勉勵。

  賞析

  全文層次

  全文可分三層。第一層,自發(fā)端至“其相似也適然”。內(nèi)容是介紹作者兩位友人的共同特征:“非今所謂賢人者”,“學(xué)圣人而己”。盡管他們素不相識,所師所友也不同,然而,他們的言行極其相似。這就表明,他們“學(xué)圣人”達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第二層,自“予在淮南”到“輔而進之,其可也!蓖恰皩W(xué)圣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而作者也是有志于“學(xué)圣人”的,他們共同努力,“輔而進之”。第三層,至結(jié)尾。聲明作文的緣故。由于“會合不可以!保y得經(jīng)常聚首交流,所以,作文“相警”亦“相慰”。“相警”足見其重道,“相慰”足見其重情!锻瑢W(xué)一首別子固》的表現(xiàn)形式,頗具特色。文章題曰“別子固”,但是,一開始便以曾鞏和孫侔相提并論,稱贊他們是“學(xué)圣人”而有成的“賢人”,而且是“非今所謂賢人者”。作者寫正之即是寫子固,交互輝映。

  構(gòu)思特點

  這篇文章在構(gòu)思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即不單從曾鞏與自己的關(guān)系著筆,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面情況與曾鞏神合的孫正之作為映襯,分別從作者自己與曾、孫兩人的關(guān)系著筆,形成平行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這樣來體現(xiàn)“同學(xué)”的主題,是比較新穎獨特的。

  文章一上來就分別介紹“江之南”、“淮之南”的兩位賢人曾子固和孫正之。強調(diào)他們都不是當今世俗所說的那種賢人,暗示下文的同學(xué)于圣人;同時又分別點明“予慕而友之”,將自己和曾、孫兩人分別掛上了鉤,暗示了三人趣尚的一致,為下文兩人之相似、師友之相同張本。作者在《送孫正之序》表示:“予官于揚,得友日孫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為古文。”這正是他們?nèi)酥救て鹾系幕A(chǔ)。

  接著,作者又轉(zhuǎn)而強調(diào),這兩位自己所仰慕的朋友和賢人,他們之間卻從來未曾相互拜訪、交談,或互致書信禮物。三個排句,蟬聯(lián)而下,把雙方未曾識面的意思強調(diào)得非常突出。既然如此,“其師若(與)友,豈盡同哉?”這一問自在情理之中。下面又一轉(zhuǎn):“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這就有些超越常理了。既未謀面,師友又不盡同,何以兩人竟如此相似?這就不能不推出下面的結(jié)論:“學(xué)圣人而已矣!睘榱耸惯@一論斷更確切不移.作者又進而論證:既然同學(xué)于圣人,那么他們的'師友,也一定是學(xué)圣人的;圣人的言行都是相同的,同學(xué)于圣人的人,各方面都很相似,就是很自然的了。這一層,一步一轉(zhuǎn),從未曾相識說到師友的不同,再轉(zhuǎn)出兩人的相似,最后揭出同學(xué)圣人的正意。純用抽象的邏輯推理,絲毫不涉及兩人的具體行事,但他們“同學(xué)”于圣人這一點卻被論證得很有說服力。正是在這里,作者揭示出“同學(xué)”的深刻涵義。真正意義上的“同學(xué)”在于同道,在于同學(xué)于圣人,而不在形跡上曾否相過、相語、相接。這也正是作者一開頭所說的他們與“今所謂賢人者”有區(qū)別的具體涵義。既然如此,仰慕而分別與之相交的作者自己,其為“同學(xué)”也自在不言中了。

  文章的第二段,從“相似”進一步引出了“相信”,作者分別向兩人談到對方,盡管他們從未有過交接,卻都相信作者的介紹。這種“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這正表現(xiàn)出“同學(xué)”于圣人的賢人之間那種超越空間、不拘形跡的神交,那種高度的相互信任。而曾、孫兩人對作者的“相信”也就不言而喻。

  文章的第三段從兩位賢人的共同志向引出作者追隨他們的愿望。首先提到曾鞏贈給自己的《懷友》一文,表示要攜手共進,至乎“中庸”,然后捎帶一筆,正之蓋亦常云爾”,照應(yīng)上文“相似”之論。并進而指出,能達中庸之境的,除了他們再沒有別人。這正是“同學(xué)于圣人”的表現(xiàn)。曾鞏先在《懷友》(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所載)中,訴說自己少而學(xué),不得師友,望圣人之中庸而未能至!皣L欲得行古法度士與之居游,孜孜焉考予之失而切。ィ┲;驶仕暮#笕羧硕猾@。自得介卿。然后始有周旋激懇、摘予之過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釋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可惜彼此遠隔,會少離多,切磨之效不深。本篇這一段,正與子固殷殷求友之意相呼應(yīng),又提出孫正之正是其所渴望相交的最佳人選。至于作者自己,則謙虛地說從來不敢自期其必能到圣人中庸的境界,但愿在他們的幫助下朝這個方向努力。到這里,把三人“同學(xué)”于圣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末段以抒情之筆收束,正面點出題中“別”字。在官為職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牽系,彼此不能經(jīng)常在一起,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稇延选氛f:“思而不釋,已而敘之,相慰且相警也!边@里也說:“作《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朋友之問,互贈文字,以為學(xué)之道相策勉,以交誼之誠相慰藉,此篇是個很好的榜樣。

  寫作手法

  此文出現(xiàn)了許多重復(fù)句式,如“江之南有賢人焉”、“淮之南有賢人焉”等句,作者這樣寫意在向讀者傳遞一個信息:自己所說的賢人跟世俗所說的賢人有所不同。他所說的賢人是以“學(xué)圣人”為務(wù)的,這些賢人的目標是“至乎中庸而后已”,而世俗所說的賢人僅僅是就才學(xué)而言,二者的差別一目了然。此文寫“別子固”,但多數(shù)篇幅以正之作陪,交互映發(fā),錯落參差。此文筆情高奇,淡而彌遠,令人尋味無窮。

  此文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陪襯法的運用。文章一開始便以曾鞏和孫侔相提并論,稱贊他們是學(xué)習(xí)圣人而言行一致的“賢人”,表示自己與他們志同道合,要互相勉勵,以達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文章題為“別子固”,卻處處以孫正之陪說,寫正之即是在寫子固,反復(fù)強調(diào),交互映發(fā),錯落參差,結(jié)構(gòu)緊湊,而不顯得單調(diào)重復(fù)。文章淡淡寫來,卻顯得情真意篤。

  在修辭方面,運用排比手法。如開頭幾句,以整齊的排比句寫曾、孫二賢。第二段的排比句稍有變化,文章顯得既整飭又靈活。這種寫法是為了說明賢德之士,不必同師,只要效法圣人,便能殊途同歸,從而突出了君子同道而合的主題。

  文章從江南、淮南二賢人言行相似入手,自然引出同學(xué)圣人之意。然后緊扣“同學(xué)”二字,從共同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上立意。共同學(xué)習(xí)圣人,就會志同道合,言行相似,相互信任,友誼長存。這也正式建立朋友之間牢固友誼的基礎(chǔ)。最后以相互攀引而共同登上圣人殿堂來互相勉勵,更顯示出作者志向遠大,思想高尚。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似,互相映襯,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排比句的反復(fù)運用,長短句的交錯出現(xiàn),也增強了文章的語言美。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慶歷元年(1041),王安石與曾鞏同時應(yīng)禮部試。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鞏落第還鄉(xiāng)。慶歷三年(1043)三月,王安石自揚州簽判任上還臨川,至舅家。隨后,他又前往南豐見了曾鞏,此文大約作于此時。

別詩原文翻譯13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jié)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yǎng)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fù)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翻譯

  菟絲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jié)發(fā)夫妻,連床席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zhàn),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jīng)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戰(zhàn)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zhàn)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xiàn)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愿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注釋

  菟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結(jié)發(fā):這里作結(jié)婚解。

  君妻:一作“妻子”。

  無乃:豈不是。

  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xí)俗,嫁后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將:帶領(lǐng),相隨。

  往死地:指“守邊赴河陽”。

  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壓抑。

  中腸:內(nèi)心。

  蒼黃:同“倉皇”,匆促、慌張。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事戎行:從軍打仗。

  戎行:軍隊。

  “婦人”兩句:意謂婦女隨軍,會影響士氣。

  揚:高昂。

  久致:許久才制成。

  襦:短衣。

  裳:下衣。

  不復(fù)施:不再穿。

  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雙翔:成雙成對地一起飛翔。

  錯迕: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這首詩采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段,也可以說是三層,但是這三層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詩中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復(fù)雜的。

  第一段,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表現(xiàn)在開頭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tài)。兔絲,即“菟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xiàn)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菟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一種加重的說法,這位新娘子之所以會傷心到這步田地,“結(jié)發(fā)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這個問題的原因。“結(jié)發(fā)”二字,說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guān)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運。然而,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頭一天晚上剛結(jié)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連床席都沒有睡暖,這根本不像是結(jié)發(fā)夫妻過的生活。“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意即“豈不是”。如果是為了別的什么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陽去作戰(zhàn),將來的事且不說,眼面前,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妻子也就無法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后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了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zhàn)爭;同時說明了當時進行的戰(zhàn)爭是一次“守邊”戰(zhàn)爭。從詩的結(jié)構(gòu)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qū)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nèi)地一再遷移,而此時,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門口來了,這不能不讓詩人感到十分可嘆。所以,這兩句也是對統(tǒng)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里用的是一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段,從“父母養(yǎng)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guān)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同去作戰(zhàn)。“父母養(yǎng)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她非常疼愛,把她當作寶貝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輩子,還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半u狗亦得將”,“將”字當“跟隨”講,就是俗話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墒切禄橹畷r,“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闭煞蛞侥蔷潘酪簧膽(zhàn)場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誰了。想到這些,這讓她沉痛得柔腸寸斷。緊接著,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fù)雜。軍隊里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你帶著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一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說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边@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詩的第三段,是從“勿為新婚念”到“與君永相望”。在這里,女主人公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傾訴和內(nèi)心劇烈的斗爭以后,終于從個人的不幸中、從對丈夫的關(guān)切中,跳了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遠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變哀怨沉痛的訴說而為積極的鼓勵,話也說得痛快,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吞吞吐吐的了,她決定不隨同丈夫前去,并且,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殺敵,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這愛情,是通過一些看來好像不重要,其實卻大有作用的細節(jié),或者說具體行動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自嗟貧家女”這四句所描寫的。新娘說,費了許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備辦得一套美麗的衣裳,現(xiàn)在不再穿了。并且,當著丈夫的面,她這就把臉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沒心情梳妝打扮了。這固然是她對丈夫堅貞專一的愛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貴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勵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去殺敵。她對丈夫的鼓勵是明智的。因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殺敵、凱旋歸來上面,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應(yīng)該說,她是識大體,明大義的。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其中有哀怨,有傷感,但是已經(jīng)不像最初那樣強烈、顯著,主要意思還是在鼓勵丈夫,所以才說出“人事多錯迕”,好像有點人不如鳥,但立即又振作起來,說出了“與君永相望”這樣含情無限的話,用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shù)性結(jié)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shù)虛構(gòu),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xiàn)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nèi)心斗爭,最后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xiàn)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絲毫沒有給讀者勉強和抽象之感,而顯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并且能讓讀者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shù)特點。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說話,非常生動、逼真。詩里采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于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妒纠簟窊Q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guān),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訴說,也更便于讀者的傾聽。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59年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于鄴城。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tǒng)治者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xiàn)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這首《新婚別》是“三別”的第一篇。

別詩原文翻譯14

  送沈記室夜別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曉云。

  秋風(fēng)兩鄉(xiāng)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寧共采,霜猿行獨聞。

  捫蘿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翻譯

  秋水漾桂香,晚風(fēng)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曉云映晨光。

  托蕭瑟秋風(fēng)寄去異地的鄉(xiāng)愁,在千里之外共對皎潔的月亮。

  枝頭凄冷怎能共折蘭菊?猿啼哀號孤旅哪堪悲涼。

  手撫松蘿你當念我曾相依伴,采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無雙。

  注釋

  桂水:源出湖南藍山縣南,向東北流入湘江。

  澄:澄清。

  夜氛:夜氣。

  楚山:泛指湖南一帶楚地的山巒。此句說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兩鄉(xiāng):各處異鄉(xiāng)。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約的去處。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分別。

  寒枝:秋夜中的樹枝。

  寧: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兩人即將分別。

  霜猿:霜天的猿啼聲。

  捫蘿:撫蘿。蘿即松蘿。

  折桂:折取桂枝。

  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對沈約的思念。

  鑒賞

  范云十幾歲時,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漢附近)任職,范云隨侍其側(cè),年長其十歲的沈約也在郢府為記室參軍,一見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約轉(zhuǎn)至荊州(今湖北江陵附近)為征西記室參軍,兩人分別。這首詩當作于此時,詩題中的沈記室即沈約。史稱范云八歲賦詩屬文,“操筆便就”,“下筆輒成”(《梁書·范云傳》),這首詩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詩的開頭便以極平穩(wěn)的筆調(diào)勾畫出送別時靜謐、安詳?shù)沫h(huán)境!肮鹚辈⒎翘刂改骋粭l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懷》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焙笕怂斐S弥珀懺啤断察V賦》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塵于沉泥!苯汀峨s體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實指。范詩中用這一詞渲染了送別場面的溫馨。送別詩,可以寫送別時的情景、場面,以及當時人的心理活動,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詩輕輕帶過,遂轉(zhuǎn)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與荊州,古時均屬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啟程的情景是晴空萬里,天朗氣清。這畢竟是少年人所寫的詩,所以,他筆下的離別不是凄慘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麗之氣貫穿于內(nèi),顯得輕盈灑脫。沈約《別范安成》詩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闭沁@種精神的.寫照。不過,中國人重視朋友(為五倫之一),重視友情,朋友的離別,總難免有些許的哀愁!氨馍x別,樂莫樂兮心相知!惫识戮湟浴扒镲L(fēng)兩鄉(xiāng)怨”分寫兩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寫二人心靈之相通。謝莊《月賦》云:“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彼鶎懙恼堑赜星Ю镏簦髟氯丝晒惨娭。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寫景,后二句偏寫情,所以轉(zhuǎn)下去便偏寫事!昂幑膊伞笔菍Χ诉^去共同生活的回憶,“霜猿行獨聞”則是對別后獨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送別,但無論是偏于寫景、寫情或?qū)懯,都暗涉了離別。然而離別只是形體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結(jié)束兩句以極其肯定的語氣寫道:“捫蘿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薄耙狻蓖ā皯洝。“捫蘿”、“折桂”由上句“寒枝”引發(fā)而來,同時又暗與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應(yīng)。

  這里牽涉到一句詩的異文!皰刑}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遺”,一作“勿遺”!昂鲞z我”意思是:忽將我遺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約與范云間的感情,且與全詩情緒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種希冀之情,雖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達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從范云詩的整體風(fēng)格來看,也以“正意我”于文為勝。范詩的結(jié)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對寫。如“迨君當歌日,及我傾樽時。”(《當對酒》)“爾拂后車塵,我事東皋粟!保ā娥T謝文學(xué)離夜》)“待爾金閨北,予藝青門東。”(《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保ā兜侨健罚拔羧パ┤缁,今來花似雪。”(《別詩》)等等。而在這首詩中,也只有作“捫蘿正意我”,才可與“折桂方思君”相對得最為工穩(wěn),也最能體現(xiàn)范云詩歌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色。

  此詩在寫法上是一句一轉(zhuǎn),但同樣是“轉(zhuǎn)”,如沈約的《別范安成詩》(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二評為“句句轉(zhuǎn)”),是層層遞進式的轉(zhuǎn),而范云此詩則是句句回環(huán)式的轉(zhuǎn)。這種回環(huán)式的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詩風(fēng)的典型。所以鐘嶸《詩品》曾評范云詩曰:“范詩清便宛轉(zhuǎn),如流風(fēng)回雪!闭亲プ×似湓婏L(fēng)格的整體特征!端蜕蛴浭乙箘e》雖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難看出,這首詩已經(jīng)奠定了范詩風(fēng)格的基礎(chǔ)。

  創(chuàng)作背景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蕭賾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漢附近)軍政,范云隨父范抗在郢府,沈約與范抗同府,與比他年輕十歲的范云相識交好。幾年后,沈約轉(zhuǎn)至荊州(今湖北江陵附近)為征西記室參軍,此詩作于兩人分別之時。

別詩原文翻譯15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

  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

  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

  翻譯

  官職卑微最容易獲罪,我被貶謫到濟水之濱。

  執(zhí)政者正堅持以法辦事,圣明之君主原無貶斥之心。

  村落在黃河浸潤的岸邊,城鎮(zhèn)的上空海云濃深。

  縱然不會沒有還京的日子,只怕歲月早已染白了雙鬢。

  注釋

  微官:小官。

  濟川:濟水。

  陰:水南為陰。

  執(zhí)政: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人。

  持法:執(zhí)法。

  明君:賢明的君主。

  照:一作“無”。

  閭閻:里巷內(nèi)外的門。后多借指里巷。

  河潤:指沿河濕潤之地;河流沿岸。

  井邑:城鎮(zhèn)。

  海云深:近海云氣濃重。

  歸來:指回到京城。

  各:一作“多”。

  年鬢:年齡與鬢發(fā)。

  賞析

  這首詩用曲折委婉的筆法,表現(xiàn)了作者被貶謫的怨憤和歸期難測的愁情。

  首聯(lián)“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二句點題,首句寫自己官職卑微,動輒得咎,言外之意,執(zhí)政者為所欲為,怨憤之情已溢于言表。當時的執(zhí)政者是張說,他和太樂令劉貺的父親劉知幾有矛盾,王維是和劉貺同時遭貶的'。

  頷聯(lián)“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寫得怨而不怒,表面上為唐玄宗開脫,也說執(zhí)政者是執(zhí)法辦事,其實是托諷。鐘惺說:“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譚元春也說這兩句表現(xiàn)得“極忠厚,極不忠厚”,都認為是委婉地點出了唐玄宗是聽了張說之言,至有此行。

  頸聯(lián)“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作跌宕之氣,由眼前的離別懸想濟州的風(fēng)土情況。

  尾聯(lián)“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則又進一步表示自己負罪不輕,正當年少,卻遠愁年鬢之改,邈無歸期,慨嘆轉(zhuǎn)深。

  全詩充分反映了王維對此次獲罪被貶的打擊心有余悸,然而又并非完全心灰意冷的心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王維開元九年(721年)進士及第,授太樂丞一職,然入仕僅數(shù)月就因“黃獅子案”獲罪被貶濟州司倉參軍。王維入仕躊躇滿志,但僅數(shù)月就遭遇突如其來的打擊。這首詩是王維赴濟州前的留別之作。

【別詩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別詩原文翻譯02-27

(精)別詩原文翻譯15篇02-27

垂老別原文翻譯12-07

《恨別》原文及翻譯02-26

雜詩原文翻譯03-13

《別董大》原文及翻譯09-02

《恨別》原文及翻譯[推薦]02-27

《別云間》原文及翻譯02-28

嬌女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