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1
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學過的知識,提高復習質(zhì)量和效率,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下文為大家準備了小升初數(shù)學訓練試題。
小華從甲地到乙地,3分之1騎車,3分之2乘車;從乙地返回甲地,5分之3騎車,5分之2乘車,結(jié)果慢了半小時.已知,騎車每小時12千米,乘車每小時30千米,問: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答:
把路程看成1,得到時間系數(shù)
去時時間系數(shù):1/3÷12+2/3÷30
返回時間系數(shù):3/5÷12+2/5÷30
兩者之差:(3/5÷12+2/5÷30)-(1/3÷12+2/3÷30)=1/75相當于1/2小時
去時時間:1/2×(1/3÷12)÷1/75和1/2×(2/3÷30)1/75
路程:12×〔1/2×(1/3÷12)÷1/75〕+30×〔1/2×(2/3÷30)1/75〕=37.5(千米)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2
1.(人大附中考題)ABCD是一個邊長為6米的正方形模擬跑道,甲玩具車從A出發(fā)順時針行進,速度是每秒5厘米,乙玩具車從CD的中點出發(fā)逆時針行進,結(jié)果兩車第三次相遇恰好是在B點,求乙車每秒走多少厘米?
2.(清華附中考題)已知甲車速度為每小時90千米,乙車速度為每小時60千米,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在途徑C地時乙車比甲車早到10分鐘;第二天甲乙分別從B,A兩地出發(fā)同時返回原來出發(fā)地,在途徑C地時甲車比乙車早到1個半小時,那么AB距離時多少?
3.(十一中學考題,五中考題)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每分鐘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從某長街的西頭、乙從該長街的東頭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鐘乙、丙相遇,那么這條長街的長度是多少米。
4.(西城實驗考題)甲乙兩人在A、B兩地間往返散步,甲從A、乙從B同時出發(fā);第一次相遇點距B處60米。當乙從A處返回時走了lO米第二次與甲相遇。A、B相距多少米?
5.(首師大附考題)甲,乙兩人在一條長100米的直路上來回跑步,甲的速度3米/秒,乙的速度2米/秒。如果他們同時分別從直路的兩端出發(fā),當他們跑了10分鐘后,共相遇多少次?
6.(清華附中考題)從一個長為8厘米,寬為7厘米,高為6厘米的長方體中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剩下的幾何體的表面積是_________平方厘米。
7.(三帆中學考試題)有一個棱長為1米的立方體,沿長、寬、高分別切二刀、三刀、四刀后,成為60個小長方體。這60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總和是______平方米。
8.(首師附中考題)一千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大正方體,大正方體表面涂油漆后再分開為原來的小正方體,這些小正方體至少有一面被油漆涂過的數(shù)目是多少個?
9.(清華附中考題)大貨車和小轎車從同一地點出發(fā)沿同一公路行駛,大貨車先走1.5小時,小轎車出發(fā)后4小時后追上了大貨車。如果小轎車每小時多行5千米,那么出發(fā)后3小時就追上了大貨車。問:小轎車實際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0(西城實驗考題,五中考題)小強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去,平常只用20分鐘。由于途中有2千米正在修路,只好推車步行,步行速度只有騎車的1/3,結(jié)果用了36分鐘才到學校。小強家到學校有多少千米?
11(101中學考題)小靈通和爺爺同時從這里出發(fā)回家,小靈通步行回去,爺爺在前4/7的路程中乘車,車速是小靈通步行速度的10倍。其余路程爺爺走回去,爺爺步行的速度只有小靈通步行速度的一半,您猜一猜咱們爺孫倆誰先到家?
12(三帆中學考題,交大附中考題)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城之間的中點向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駛,3小時后,客車到達甲城,貨車離乙城還有30千米。已知貨車的速度是客車的3/4,甲、乙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13(人大附中考題)小明跑步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他每天從家到學校都是步行。有一天由于晚出發(fā)10分鐘,他不得不跑步行了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步行,這樣與平時到達學校的時間一樣。那么小明每天步行上學需要時間多少分鐘?
14(清華附中考題)如果將八個數(shù)14,30,33,35,39,75,143,169平均分成兩組,使得這兩組數(shù)的乘積相等,那么分組的情況是什么?
15(三帆中學考題)觀察1+3=4;4+5=9;9+7=16;16+9=25;25+11=36這五道算式,找出規(guī)律,然后填寫20012+( )=20022
16(06年東城二中考題)在2、3兩數(shù)之間,第一次寫上5,第二次在2、5和5、3之間分別寫上7、8(如下所示),每次都在已寫上的兩個相鄰數(shù)之間寫上這兩個相鄰數(shù)之和。這樣的過程共重復了六次,問所有數(shù)之和是多少?
17(人大附中考題)請你從01、02、03、…、98、99中選取一些數(shù),使得對于任何由0——9當中的某些數(shù)字組成的無窮長的一串數(shù)當中,都有某兩個相鄰的數(shù)字,是你所選出的那些數(shù)中當中的一個。為了達到這些目的。
1)請你說明:11這個數(shù)必須選出來;
2)請你說明:37和73這兩個數(shù)當中至少要選出一個;
3)你能選出55個數(shù)滿足要求嗎?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3
1、養(yǎng)花小組種了60盆花,其中45盆已經(jīng)開花,開花的占總數(shù)的( )%。
2、某廠一種產(chǎn)品,原來每件成本96元,技術(shù)革新后,每件成本降低到了84元,每件成本降低了( )%。
3、甲數(shù)是40,乙數(shù)是50,乙數(shù)是甲數(shù)的( )%,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 )%,甲數(shù)比乙數(shù)少( )%,乙數(shù)比甲數(shù)多( )。
4、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 ,白兔比黑兔少( )%,黑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 )%。
5、江南廠去年生產(chǎn)肥皂5000箱,比計劃多1000箱。超過計劃的( )%。
6、將兩個完全一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了( )%。
7、20xx年我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是20xx年的111.5%,20xx年比20xx年增長了( )%。
8、20xx年我國完成的造林面積比20xx年增加了17.3%,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積是20xx的( )%。
9、20xx年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是20xx的97.1%,20xx年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比20xx下降了( )%,
10、六年級一班有學生48人,其中女生占62.5%,那么男生占( )%。
11、一件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 )的80%出售,也就是( )是( )的80%。
12、服裝店門前廣告上寫著“本店所有服裝一律按七五折出售”。王阿姨在這家商店里看到一件衣服的標價是280元,她只要付( )錢就可以買下這件衣服。
13、一套茶具,打九折后360元,這套茶具的原價是( )元,現(xiàn)價比原價便宜( )元。
14、一種運動鞋原價是228元,現(xiàn)在打六折出售。學校要給排球隊買15雙運動鞋,一共要( )元。
15、小明用60元錢買了一本紀念冊,這本紀念冊是按原價的七五折出售的。這本畫冊的原價是( )元。 比原價便宜( )元。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4
1、甲乙兩人在河邊釣魚,甲釣了三條,乙釣了兩條,正準備吃,有一個人請求跟他們一起吃,于是三人將五條魚平分了,為了表示感謝,過路人留下10元,甲、乙怎么分?
答案:甲收8元,乙收2元。
解: “三人將五條魚平分,客人拿出10元”,可以理解為五條魚總價值為30元,那么每條魚價值6元。 又因為“甲釣了三條”,相當于甲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3*6=18元,“乙釣了兩條”,相當于乙吃之前已經(jīng)出資2*6=12元。
而甲乙兩人吃了的價值都是10元,所以,甲還可以收回18-10=8元 乙還可以收回12-10=2元 剛好就是客人出的錢。
2、一種商品,今年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分之1,但仍保持原售價,因此,每份利潤下降了5分之2,那么,今年這種商品的成本占售價的幾分之幾?
答案是22/25
最好畫線段圖思考:
把去年原來成本看成20份,利潤看成5份,則今年的成本提高1/10,就是22份,利潤下降了2/5,今年的利潤只有3份
增加的成本2份剛好是下降利潤的2份。售價都是25份。所以,今年的成本占售價的22/25。
3、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減少25%,要使體積增加1/3,現(xiàn)在的高和原來的高度比是多少?
答案為64:27
解:根據(jù)“周長減少25%”,可知周長是原來的3/4,那么半徑也是原來的.3/4,則面積是原來的9/16。 根據(jù)“體積增加1/3”,可知體積是原來的4/3。 體積÷底面積=高 現(xiàn)在的高是4/3÷9/16=64/27,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高是原來的高的64/27 或者現(xiàn)在的高:原來的高=64/27:1=64:27
【小升初專項數(shù)學練習題】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小升初英語數(shù)詞專項練習題推薦05-02
小升初數(shù)學計算專項檢測題05-02
適合小升初的暑假數(shù)學練習題07-22
小升初英語專項反義疑問句練習題05-02
小升初英語的練習題05-02
小升初英語練習題05-02
人教版小升初英語練習題05-02
小升初英語鞏固練習題05-02
關(guān)于小升初的英語練習題05-02
小升初英語時態(tài)練習題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