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因古詩的作者距今年代久遠,其社會歷史背景學生不易理解,故在體會 “詩情”方面頗有難度,不少古詩課都上得死氣沉沉,從理解詩意到背誦到默寫,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不過是 機械地“操作”過程,學生并未真正理解詩意。
在近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對古詩是情有獨鐘的,每次課上學生也是反應熱烈。因此,我愿將自己教 學古詩的一些體會在這里與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我所選用的教材是第11冊第三單元第六 課《古詩三首》,三首詩分別是《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汪倫》。
一、興趣,從預習開始
課堂教學應是在師生的協(xié)作中達到其目的,學生課前的預習則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興趣,往往從這里開始 。安排預習內(nèi)容要使學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擴散”的方式。所謂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 要做的就是在預習中讓學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帶著這種初步的認識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我安排的預習題是:
1、《暮江吟》中哪兩句是寫景的,寫的是什么樣的景? 哪兩句是抒情的,抒發(fā)的是什么樣的情?(我為 詩確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兩句詩經(jīng)常為人們所傳誦, 請指出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 鄉(xiāng)之情)
3、 《贈汪倫》中有兩句用了對比的方法表現(xiàn)了李白與汪倫的情誼,請問是哪兩句?如何理解?(核心是 :語言樸實,情感真摯)
顯而易見,對三首詩的核心處理各不相同,《暮江吟》側(cè)重于詩的風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旨在 突出情感,《贈汪倫》則偏向于寫作手法。這樣做一方面是扣住詩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 出發(fā)考慮的。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預習三首詩,當然比讓學生用“理解詩句”這一種方法預習三首詩有趣 得多。
二、設問引入,妙趣橫生
在學習《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明是個喜歡文學的孩子,他非常喜歡唐詩。小紅同樣是個文學愛 好者,所以兩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對小紅說:“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 甫的詩為代表。今天,我講一個李白和白居易賽詩的故事……”這時,小紅打斷了小明的話:“對不起,你弄 錯了!”請問,小明錯在哪兒呢?
由于這一問題涉及到的是兩位詩人的生辰、卒年這些細節(jié)問題,所以多數(shù)學生恐怕答不上來,實際情況也 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敘述及設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懸念在這里發(fā)揮了作用。這時我再告訴他們答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則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兩人生活在兩個時代,是見不著面的 。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是這樣引入的:小明在小紅的幫助下糾正了自己知識上的錯誤,知道 李白與白居易不在一個時代,于是他又接著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不過比起杜 甫來,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藝,不僅能作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和畫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 詩’!边@時,小紅又指出了小明話中的錯誤。同學們,小明錯在哪里了?(“杜甫”應改為“王維”)這樣 做,一改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的介紹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要盡量使兒童在快樂中掌握知
[1] [2]
【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相關文章:
詩情作文04-30
性海詩情04-26
溪流蘊詩情04-26
落花詩情作文05-01
詩情畫意的說說03-14
詩情畫意的詩句02-06
詩情畫意的句子10-23
詩情書趣作文11-24
詩情丈亭渡04-26
古詩情感分類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