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音樂理論教學中的風格雜論教育論文
關鍵詞:音樂理論 教師 教學 風格
摘要:音樂理論教師教學風格的喪失,正越來越危及音樂理論課的教學質(zhì)量。因此,音樂理論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教學風格即人、“師”與“匠”、評價習慣陳舊等方面,論證音樂理論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風格—音樂理論教學的靈魂
(一)風格即人
有教學個性的音樂理論教師,他們的課往往體現(xiàn)著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展現(xiàn)著自己的學養(yǎng);而一位不善于思考問題的教師,則只能做“傳聲筒”。—藝術教育的本質(zhì),是“精神之學”,教育者首先必須是善于思考的人。而教師只有成為思想者,才具備教育者的素質(zhì)。因此,音樂理論教師只有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勝任音樂理論教學。而沒有思考精神的教師,是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風格的。
現(xiàn)今的音樂教學評價機制,在客觀上沒能倡導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故至今還有人認為音樂理論教師不需要教學個性,也無需什么教學風格……這些,是對音樂教育本質(zhì)的裘讀,也是缺乏人文甚至人道精神的。音樂理論課沒有特色,沒有吸引學生的魅力,也就如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沒有風格一樣廠一一所不同的是,你可以不聽、不唱、不奏他的作品,但是學生不能不在課堂接受音樂理論知識,而且學生還常常沒有選擇音樂理論教師的“權利”!
這些年教學、寫作、演出,也看了一些音樂理論教學、教改的文章,頗有感受,雖然思慮不周,然而還是想一吐為快。問題是:音樂理論教師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是不是都按照“套路”來教學?音樂理論教學法難道可以一成不變?21世紀的高等音樂院校理論教學,越來越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個性;然而,對待音樂理論教師本身,卻似乎很少有人重視這一問題。
回憶曾經(jīng)聽過的一些大師課,楊儒懷、楊立青、何訓田、王安國……他們無論講解的內(nèi)容、作品有無異同,都有各自的獨特風格,讓人大開眼界:有的連講半天,氣如雄辯,唾沫橫飛:有的長于旁征博引,連說帶劃,一個術語可以說出好幾種語言;有的扶琴吟唱,余音繞梁,大有三日不絕之勢;也有的講得進入了境界,念念有詞,信馬由疆,旁若無人……
這些課,精彩之極!但如果按照現(xiàn)今某些音樂院校(系)的評課標準,這些大師們的課大多都只能算“差課”,或是只能得“C”甚至“D”等。一晃多年過去了,當年大師們上課的風采依然清晰地保存在腦海中,可從來沒有覺得誰的課講得不好。相反,正是那些風格迥異的課,才讓自己懂得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吸取豐富的知識(不僅僅是本專業(yè)知識),懂得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懂得一位學習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自己在后來的音樂理論教學中,也逐漸明白:一位見識了不同教學風格的學生,可能更善于學習。
音樂理論教師的課堂教學,應當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個人風格,一如作曲、演唱、演奏,或質(zhì)樸無華,或清麗溫婉,或機敏厚重……總能讓聽者有個印象。音樂理論教師應當有建立自己教學風格的追求,否則學生在未來的年代中很有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的確,對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并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教育界己經(jīng)形成共識。但是話說回來,我們近年來比較注重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與自立意識,可是作為音樂理論教師自身,有沒有自我的自信與自立意識呢?有沒有建立自己教學風格的強烈愿望呢?……
多年來,某些音樂理論教師屈從于世俗的評價,憂讒畏譏,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教學上也搞“無一句無來處”,言必稱宗師權威,自己在學生面前都站不直,又怎么去鼓勵學生建立自信、發(fā)展個性呢?
(二)“師”與“匠”
音樂理論教師在從教一段時期后,應當從教學個性的角度將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一下。這樣的總結,能夠感知教師自己的實際位置,從而啟迪自己的教學向更高層次邁進。眾所周知,“師”與“匠”是不屬于同一層面的,“匠”的技巧再高,難有創(chuàng)見;而“師”,則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善于創(chuàng)造。所謂技巧,卑之無甚高論,得之于教訓,積累為經(jīng)驗;但是,“思想”則能使一位教師站立起來!對號入座,本不過“時而師時而匠”而已。但教師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追求。那些不想成為“師”的“匠’”,最后可能連“好匠夕,也成不了。
近年參加音樂理論學術交流,喜歡觀察一些青年音樂理論教師的教學風格。有些教師上課,自有一種控制全局的威勢,簡直像“布道”一樣,從精神上對課堂進行控制。當然,這種控制,多數(shù)時候是不自覺、無意識的。課后,學生往往會說,“不知不覺就跟著老師轉了”、“完全被老師吸引住了……”—這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商榷的:這不還是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教學模式嗎?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互動,體現(xiàn)在哪里去了呢?然而,誰也不能也不該否認,在某些時候,課堂也需要一些這樣的“教學魅力’,。而有些教師喜歡從容、瀟灑地上課,不一定在乎“可圈可點”,課堂上隨意地說點什么,就像和學生拉家常一樣,學生會覺得:這是我的老朋友,這是我慈祥的父執(zhí),這是我友善的鄰居……這種大度的教學風格,同樣能感染學生,使之如沐春風。但有教師認為,如果自己的學生能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放松地坐著,甚至稍微閉眼思考一下,效果也許會更好!當然,還有一些教師,平時話很少,上課也不多言語,但是他們的提問卻常常讓人意想不到。而這些問題,只有肯動腦筋的教師才有可能想得出來。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學生往往也如其教師一樣,喜愛思考問題而不愛多說話……
多年的音樂理論教學,除了自己的感悟,也從別人不同的教學風格中吸收了一些對自己教學有利的東西,也常常觀察、沉思,自己是否也在意學生上課專心?是否在意他們認真聽課?—這話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學生聽課的體驗告訴自己:認真聽課,其實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更何況本來就存在著“遺忘率”的問題。因此,學生如果在音樂理論課堂上能夠放松,接受知識的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特別是一些基礎理論課,如樂理、和聲、音樂史等。反之,學生聽課如果過于認真,教師也會緊張的。當然,學生也不能過于沉默;如果他們?nèi)狈υ、交流意識,對教師的教學其實也是一種傷害,因為他們不可能從中得到提高。
可見,教學風格,延續(xù)著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為它有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整個音樂理論學科群的興趣,甚至影響到教學質(zhì)量。常聽同行說這樣的話:如果你能通過課堂讓學生喜歡枯燥的音樂理論,你就是成功者……
“風格受觀念的影響,風格也體現(xiàn)著教學的原則。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進取的決心,音樂理論教師建立和發(fā)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并非是多難的事。但是,照本宣科絕對不是教學風格!試想:一位沒有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師,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課,和破廟庸僧在談禪,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呢?
二、風格的喪失—音樂理論教學何時不再枯燥
(一)老調(diào)子還沒唱完
在當今音樂院校(系)的理論教學課堂,己經(jīng)很難見到多彩的教學風格了。本科四(五)年,和聲、復調(diào)、配器很有可能分別一直由某一位教師承擔,學生不大可能接觸到同一門課程不同風格的教師,因此也很難對教師的教學風格進行真正的評價。而且年年下來,由于陳舊觀念的影響,以及各種賽課、評比、教學評價的束縛,或由于教師自身的惰性,教學個性一直得不到張揚。于是,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一個教師群體(系或教研室),大家逐漸越來越像一個人。并且,最終統(tǒng)一到某種模式—落后、僵化模式的令旗下。
但令人費解的是,眾多的高等音樂院校(系)理論教師,面對不同風格的教科書、不同程度的學生,卻永遠采用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模式。不久前,聽省內(nèi)一位資深音樂教授的作品分析課,教授微笑著用半堂課的時間帶著學生給樂曲分段,分析各小節(jié)的和聲、各段的曲式,不厭其詳……但我對至今仍有人烙守這種舊法感到驚訝!可是,這位教授卻始終很自信,學生也似乎很滿足。聽完這堂課,我才真正明白“規(guī)矩”與“板’,、“眼”的真正含義…… 而反觀某些音樂理論教師近年教學的“與時俱進”,就是初步“學會了”使用多媒體—即使設計不出一個像樣的課件,也要在投影機上映出幾種不同的字體,或糊弄兩三個動畫,播放幾首所謂的MP3.WAV.MID…只要能用上電腦,能設計出學生討論、爭辯的所謂“研究性教學”,就會贏得一片贊揚,似乎這就是好課的標準。請問:這是教學個性嗎?這就是所謂的現(xiàn)代教學風格嗎?
我們試想:以現(xiàn)有的科技條件,要在一堂課上耍那么點花樣,或者把一首作品分析得“規(guī)規(guī)矩矩”、“頭頭是道”那還不容易嗎?然而這種要求,畢竟還是低層次的,體現(xiàn)的仍然是舊思想、舊觀念,所以不足為訓。
而某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多年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習觀念也早己被扭曲。他們“生存”多年,對所謂的“研究性教學”其實是有抵觸的。某些學生的學習觀念,甚至比小學生還落后。如他們習慣被“喂飯”你不端到他面前,他就不動“嘴”口君不見,北大有位博士抱怨導師一學期不給其講課,只讓其看書嗎?問他:你想聽課嗎?答曰:我只習慣質(zhì)聽課,不想看書,可導師不講,只讓我問,這算什么教師?
(二)評價習慣體現(xiàn)出觀念的陳舊
舊時的音樂理論教學,沒有“評課”、“賽課”這樣的事,連教師的教案也屬于個人資料、隱私物品,別人是無權查看的。而今,“評課”、“賽課”不勝其煩,有的院校(系)領導還要親自檢查教師的教案、講義。當然,有些教師也的確連教案也不會寫或不肯寫的。但是教學質(zhì)量,已經(jīng)遠不如過去。這些,和教師缺乏教學個性,以及評價者的強勢和陳舊的評價觀念是有關的。
現(xiàn)今,常有一些有教學個性的音樂理論教師,被視為另類而不予包容;領導在任用教師時,也常常以“清規(guī)戒律”考查:課堂講解是否“頭頭是道”?教學過程是否五臟俱全?作業(yè)批改是否“一絲不茍”?……特別表現(xiàn)在某些領導的評課問題上:優(yōu)良中差,信口開河,聽一節(jié)課就妄下定論,根本不管學生是否真正接受知識,也不給授課教師任何申辯的機會。而其評課的依據(jù),往往不過是領導者自己的私見、習慣與愛好,甚至印象……
聽課聽得認真,有自己的見解,并不人云亦云,這比盲目崇拜、跟風作亂或是見名師就罵要理智得多。有些青年教師,剛開始上課時,還有點屬于自己的主張,敢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的獨立見解。但三五年下來,就“老實”、“厚道”多了,這究竟是可喜的進步呢?還是教學的悲劇?不得而矢口……
如果缺乏一個寬容、理性的教學環(huán)境,自然就缺少教學風格。一些教師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教學個性,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也與他們所處的寬松環(huán)境有關:同行的包容、學生的支持、行政部門的理解……使錐處囊中仍得以穎脫。因此,只要能讓學生喜歡音樂理論課,能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音樂的意識,用什么方法教學,其實那是教師自己的事。一一試想,也只有營造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才有可能保一方清靜。
(三)沒有風格就不會有地位
常常遇到一些音樂院校(系)學理論的學生,畢業(yè)后很多都不原意去當音樂教師,問其原因,答:音樂教師的工作,無非是彈彈琴、教教歌,幾乎就是重復勞動,缺乏創(chuàng)造性,所起的作用基本上就是簡單的傳播……這個回答,一直讓人不可理解、如刺硬喉,但也隱隱感到音樂院校(系)理論教學的幾絲無奈,并一直以此為警惕。—試想,如果一位教師沒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獻一生、燭滅絲盡,其作用—也的確是非常有限的啊!
因此,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理論教師,應當是有高度自立意識的思想者、創(chuàng)新者,F(xiàn)在,我們還常常聽到一些關于音樂理論教師地位的哀嘆,嘆息理論學科沒有技法學科的地位高。但如果我們不帶任何偏見、不帶情緒地分析形勢,也不難發(fā)現(xiàn),問題還在于音樂理論教師本身。首先,是思想的束縛。有不少音樂理論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總把自己當作音樂理論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的一顆“螺絲釘”。而一些很勤奮的青年教師,常常熱衷于參加各種比賽,熱衷于評獎,對各種各樣的名譽、稱號過于感興趣。而正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參與”,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的成分,依附性太強,也就很難體現(xiàn)其獨立思考的精神,也就不大可能有教學個性的健康發(fā)展,也就很難指望他能高翔、遠行。其次,是缺乏學習精神。時下,某些音樂理論教師終年不讀一本書,幾年教下來,還是那本發(fā)黃的教科書和習題集。面對這樣的教師群體,給他們談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實在是有點“不識相”了,F(xiàn)實是殘酷的,這對相當一部分教師而言,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可能還是非常遙遠和困難的事情……
而某些音樂理論教師,只會照本宣科,沒有教科書甚至無法上課,視教科書為“圣經(jīng)”,更談不上什么教學風格了。曾聽學生評論此君的課:“聽了兩年,一點印象也沒有……”也就是說,這是一位沒有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的教師,他的存在價值其實是很有限的。可見,教學風格不建立,教學個性也就不存在,同時也意味著教學生命的逐漸死亡。
隨著《音樂課程標準》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普遍實施,隨著教育科研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5-10年,音樂理論教學可能會有一些“革命性”的改革?梢赃@樣說,一位抱殘守缺、沒有自己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jīng)]有地位和作用的。當然,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如果音樂理論教學評價的觀念能盡快更新,教育行政部門能大力肯定并倡導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必將對音樂理論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和發(fā)展,產(chǎn)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我們期待!
【試論音樂理論教學中的風格雜論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多媒體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的教育理論論文04-27
論音樂智能理論在認知型教學中的實施論文05-02
音樂教育中執(zhí)行素質(zhì)教育嘗試論文05-04
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論文05-02
在音樂教學論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的構想論文05-04
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5-02
試論幼兒音樂教學評價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