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悲劇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畢業(yè)論文
梁俊敏 悲劇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內容摘要: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毀滅”的目的是為了能引起審美主體的悲痛、哀苦等情緒,產(chǎn)生悲劇美,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辯別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悲劇作品; 情感美; 教育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F(xiàn)實生活,有喜也有悲,因而文學作品,也就有喜劇和悲劇。我們不希望看到悲劇的產(chǎn)生,畢竟它會帶給人們不幸與憂傷。但我們卻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悲劇,賞析作品中的悲劇與情感美。因為一個撼動人心的悲劇作品,比那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莫泊桑的《項鏈》就是悲劇作品,學生在范讀課文讀至“你打算讓我穿什么去呢?”時聲音有些異樣,似乎是強忍著笑。文學作品,尤其是悲劇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屬性。作者在描寫馬蒂爾德的語言及心情時,決不是為博得讀者一笑,而是要通過人物及情節(jié)真實地再現(xiàn)法國當時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真實生活。然而,學生卻不理解,造成這種審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學生與其中人物所處時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體驗的迥異,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與學生情感產(chǎn)生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有礙于心靈的介入,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忽視思想教育的一個反映。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毀滅”的目的是為了能引起審美主體的悲痛、哀苦等情緒,產(chǎn)生悲劇美,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辯別真善美。那么,如何使學生在悲劇作品的審美之中陶冶心情,鍛造人格,實現(xiàn)悲劇作品的情感美呢?結合教學實踐,我有以下幾點感受:一.以情境創(chuàng)設體驗情感情感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情動于衷而形于言”;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悲劇作品也如此,看到《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被綁赴刑場,與婆婆絕別的悲壯畫面,聽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號,誰不灑一掬同情之淚?讀著《屈原》中的雷電頌,其間那無比高昂的戰(zhàn)斗激情,火一般的語言,雷霆萬鈞的磅礴氣勢,誰又不為之心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情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徑。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產(chǎn)生的,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就會歡樂;在悲哀的氣氛中,人就會悲哀。有時,一個人的感情還能感染別人,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氣氛。根據(jù)教材不同體裁,不同內容,不同基調,進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為自己真實的情感,用自己的歡樂痛苦去感染學生。
該激昂時,昂奮動情,令人肅然;
該悲壯時,如泣如訴,為之動容,引導學生從“有我之境”進入“無我之境”。這樣,不僅能陶冶學生心靈,凈化思想,感知美,還可以在美的欣賞中扎實地掌握語文知識。比如在講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首先讓學生對人物形象和場面進行想象:流落他鄉(xiāng)已多年,饑寒交迫的日子時時困襲著詩人。今天又是一個秋風呼嘯的日子,詩人拖著如柴的軀體,掙扎著在拐杖的支撐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門口,看著那肆虐的秋風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沒棲身之所時,詩人思緒萬千……隨著緩慢、低沉的敘述,教室里氣氛肅然,非常寂靜,學生表情戚然,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這一情境,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情感因素,有對往事的回憶,也有對悲痛、孤獨、衰傷的情感渲泄,更有對未來生活的沮喪和絕望。這里的茅屋、茅草、秋風因流落他鄉(xiāng),饑寒交迫的詩人而含情,詩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們而復活,成為聯(lián)接時空的橋梁。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個性鮮明,功效卓著,使學生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體驗情感美,加強了悲劇作品的審美效果。
二.以情境再現(xiàn)體驗情感
“凡人之心,無不有詩!痹诮虒W中如何調動學生這一主體的情感反應,是極其可貴的。在實踐中我認為情境再現(xiàn)的教學法值得一試。情境再現(xiàn)是要抓住其中一個或幾個最能夠濃縮悲劇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點來作深層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觸及學生的靈魂,使人有切膚之痛。譬如,《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一課有三處是作者郁積在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情火山般噴出的地方。一處是魯迅聽說五作家遇害的心情,用了一句話“原來如此!……”第二處是五作家死去,作者寫的悼亡詩,第三處是課文第五部分。當講到“原來如此……”時,用多種語調和相應的表情,再現(xiàn)作者那種無法遏制的悲憤和迫于無奈的苦痛心情。
讓學生體味到這種復雜的情感流
動和沖突。當講到悼亡詩時,采用情境再現(xiàn)法。講述“慣于長夜過春時……怒向刀叢覓小詩”一節(jié)時,臉上露出悲憤的表情,表現(xiàn)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讓學生仿佛親身體驗到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律動一般。當讀到”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時,語言節(jié)奏放慢,語調低沉,顯出痛苦、孤寂,茫然的態(tài)勢,使學生在一種變化的情感氛圍里對慘白的月色,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襯烘托出的漫漫長夜之黑暗,意境之凄涼有深刻的體會和想象。這樣,學生不僅能較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審美評價和審美態(tài)度,而且能很快地進入情境與作品中的情感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
三.以情境感悟體驗情感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边@里強調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如果說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發(fā)展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這些悲劇作品的情感教學則應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劇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夠提高人的品格,激發(fā)人的意志,在審美感受的各種形態(tài)中,悲劇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斷和實踐意志的。在教學中,除了以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等方法把學生帶入到悲劇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感上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之外,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壯美,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產(chǎn)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tài)度或審美評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獲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例如在給學生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幾句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上幾句是詩人在什么樣的情景之下,是在什么樣的處境之中抒發(fā)的?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詩中處于什么樣的主導地位?這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步步扣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賞析悲劇作品中的悲劇與情感美的豐富內涵。讓學生在審美之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梁俊敏,河南省煤炭高級技工學校教師。
【悲劇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畢業(yè)論文】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美03-01
生活中的美10-18
生活中的美(精華)12-25
【推薦】生活中的美10-29
生活中的美【精】01-24
生活中的美與丑02-19
生活中的美與丑作文03-19
生活中的美優(yōu)秀作文02-06
生活中的美優(yōu)秀作文02-26
生活中的美優(yōu)秀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