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yǎng)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yǎng),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yǎng)活著我們?梢赃@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梢姡G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xù)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jié)。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fā)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fā)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ǜ餍〗M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yè)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tài)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xù)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qū)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轉化的動態(tài)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qū)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tài)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tài)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tài):單細胞個體,從形態(tài)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qū)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tài),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fā)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huán)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huán)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yǎng)?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qū)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yè)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學習目標
1、了解生物學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2、了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fā)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重點和難點
重點: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在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雜草、石塊,請學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從而引出生物學。學生舉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藥用或其他價值。
。ń處煟簭墓诺浇,人們不斷觀察、嘗試、探索生物知識,形成了現在的生物科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聯(lián)系生活經驗,了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自學教材,找出生物學的概念。
2、學生舉例:舉出常見的生命現象的例子。(如蜘蛛織捕蟲、樹葉變黃飄落等。方法指示:學會觀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學不僅是對表面現象的觀察,更深入到對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研究。如對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飛行技巧的研究,從而出現了仿生學,誰能舉出一起關于仿生學的例子?
學習任務二:學生自學教材,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
1、全面瀏覽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從哪些方面了生物學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讀教材中的段落,體會大自然之和諧。
2、小組內探討: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嘗試交流生物學的應用(重要性)。
3、師生交流:有關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科學的疑問。
拓展反思:怎樣認識封山育林、封海休魚?
三、系統(tǒng):(引導學生從農業(yè)、工業(yè)、醫(yī)學等方面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四:診斷
1、生物學是研究和的科學。
2、談一談你對生物學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生物學?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課題】
第一節(jié) 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jié)的學習,如:
、偃梭w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yǎng)?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谶M入腦細胞的營養(yǎng)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tǒng)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tǒng)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谀愠韵碌牡矸垲愂澄铮ㄟ^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huán)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fā)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fā)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fā)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F已發(fā)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發(fā)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 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fā)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fā)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qū)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删透咧猩飳W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
激素
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
蛋白質
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
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 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fā)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
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fā)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性目標:
1、識別花的基本結構,并說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點)
2、概述開花授粉的過程。(難點)
3、說出植物果實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重點)
。ǘ┘寄苄阅繕耍
觀察花和果實的結構,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
。ㄈ┣楦行阅繕耍
讓學生懂得關愛生命。
二、教學重點:
1、觀察花的結構。
2、觀察果實的結構及果實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講述:一提到花,人們就會想到它的五彩繽紛,絢麗多姿,香飄萬里。
2、觀看:請同學們欣賞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圖片。
。ǘ┨釂枺
1、這四種花在哪個季節(jié)開放?
2、影響它們開放的因素是什么?
。ㄈ┲v解。
1、開花。
。1)提問:不同的花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節(jié)開放?即開花受什么條件影響?
(2)提示:拿春天與秋天相比,哪一個季節(jié)的白日較長?
。3)出示: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4)提問:山上的桃花開花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綠色開花植物都有開花的習性,花的開放受光照、溫度等外界條件的影響。
(6)講述: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綠色開花植物長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開花。
。7)想一想:什么叫開花?
(8)講述:植物的花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但花的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
(9)觀察實驗:花的結構。
(10)觀察指導:
、賹φ栈ǖ慕Y構模式圖,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認識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開,荷花夏天開,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
b、集體回答:春天白日長。出春天光照時間長,植物的開花應與光照有關。
c、思考片刻回答:溫度。山上溫度低,桃花開花遲。
、谛蕾p開花的現象。
a、通過觀看直觀地說出:開花就是花瓣展開來的現象。
b、自學,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結構、各部分結構,并完成書上的圖表。
、塾描囎佑赏庀騼纫来握禄ㄝ、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數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將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膠貼在白紙上(自己考慮怎樣布局)。
④用刀片切開子房,觀察其內部結構。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結構照片。
b、:花的結構略。
c、討論: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為它們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關。
2、果實的結構。
(1)出示:各種果實圖片。
(2)猜謎:“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
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3)觀察:花生的果實,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認識花生果實的結構。注意果皮和種子的形態(tài)、顏色、手感等。
(4)提問:
、佟奥槲葑印薄ⅰ凹t帳子”、“白胖子”分別指什么?
、诨ǖ哪囊徊糠謱戆l(fā)育成果實和種子?
、刍ㄉY在地面下,為什么它是果實?
(5)講述:完成受精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發(fā)育成為果實,子房內的胚珠發(fā)育成為種子。受精卵發(fā)育成為胚。
。6)識別:我們平常食用的小麥、玉米、西瓜、葡萄、黃瓜、蠶豆、綠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別是什么?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細胞水平上認識生物體,教學上會有一定困難。這是因為細胞結構微小,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因此,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機會,增加學生對細胞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課盡管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學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細胞的觀察作為基礎,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2、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 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② 區(qū)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能力目標
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fā)展的;繼續(xù)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在“模擬制作”活動中,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系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處于一個好動的年齡,在學生已經觀察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有一定的了解下,這節(jié)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而且在學生實驗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下,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能吸引學生興趣,把握課堂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運用實驗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方法學習。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溫故而知新,提出問題: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細胞嗎?
、谌说募毎c植物細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二)組織實驗,合作交流
出示題目,交流:“看到題目,你有何疑問?
疑問: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在哪?怎樣取材?引導、分析。
①設計: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實驗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劑的變化);
②制作:同組同學盡量選擇不同的方案制作臨時裝片,增加對比性。
、塾^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然后同學間交換觀察。
(三)歸納反思,學以致用
繪制細胞的基本結構圖,感知動物(人)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注意繪圖要領。多媒體演示不同種類的動物細胞。
(四)模擬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書中方法分組制作。
策略②:改進。利用現成的果凍,將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細胞核,果凍表示細胞質,包裝果凍的塑料殼表示細胞膜。
(五)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1、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tài)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2、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較,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結構。
答案: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3、回憶所做的《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
(1)實驗中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制作的玻片標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開始在載玻片上分別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相比,共同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還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黃瓜表皮果肉細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
(4)《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憶《制作動物細胞模型》的過程,你認為細胞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
答案:(1)臨時裝片 (2)清水 生理鹽水 (3)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4)稀碘液 (5)立體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簽 B.消毒棉球
C.消毒鑷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在載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鹽水 D.鹽水
答案:C
6、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是
、偌毎凇、诩毎ぁ、奂毎|、芗毎恕、菀号荨、奕~綠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書設計
觀察動物細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方法步驟
擦→滴→刮→涂→蓋→染→吸
(二)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三) 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里,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yǎng)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后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葉子,并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后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于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了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后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么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并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通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后,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后,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于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xù)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么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后,葉片的顏色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yè)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后反思
1.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jié),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yōu)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fā)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yǎng),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huán)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fā)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guī)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fā)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jié)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fā)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guī)則和每節(jié)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yǎng)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fā)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ㄊ箤W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yǎng)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槟茏寣W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ㄌ岣呶膶W修養(yǎng),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fā),發(fā)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qū)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 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fā),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ㄔ诖艘龑W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jié)課是第一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jié)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jié)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yè)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2.解釋氣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出葉片的機制。3.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環(huán)的作用。
2、能力目標:練習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3、情感目標:認同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重點: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難點: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這里生有大量的。
2、導管能自而運輸,而篩管能自而運輸。
二、導入新課
想象“假設沒有水,一棵樹會怎樣?”一分鐘后回答,那么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ㄒ唬┲参飳λ值奈蘸瓦\輸
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取一段帶葉的莖,插進滴有紅墨水的水里,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討論完成: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ǘ┲参锏恼趄v作用1、閱讀p110-113,做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參照教材第112頁圖3-29葉片的結構示意圖,認識氣孔并葉片的'結構。
2、閱讀課本112頁,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保衛(wèi)細胞與它周圍的細胞在結構上有何不同?保衛(wèi)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么意義?
(2)植物體散失水分的門戶是 ,它的開閉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樣工作的呢?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觀察課本113頁圖,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你能對照圖講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嗎?
2、綠色植物在水循環(huán)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沒有綠色植物,水循環(huán)還能進行嗎?
四、交流展示
五、歸航拾貝
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莖運輸到葉,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中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保護綠色植物。
六、達標測試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們給果樹剪枝時,往往會發(fā)現從枝條的斷面上滲出許多汁液,這主要是( )
A、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有機物
C、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D、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有機物
6、在莖的結構中,導管、篩管、形成層分別屬于什么組織( )
A、分生組織、輸導組織、輸導組織 B、營養(yǎng)組織、營養(yǎng)組織、分生組織
C、輸導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 D、分生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
7、若將一段帯葉的鮮嫩幼莖浸入含有紅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時后,取出幼莖橫向切斷并觀察,將會看到什么現象?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溫帶地區(qū)冬季寒冷,大部分樹木的葉片會脫落。植物落葉的主要意義是( )
A.減少植物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 B.減弱植物體自身的蒸騰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運輸能力加強 D.使植物體避免寒冷氣流侵襲
4、在移栽植物時,將無色塑料噴到植物的葉面上,結成一層二氧化碳、氧氣可以通過,而水不能透過的薄膜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學習感悟: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坐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制作坐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于環(huán)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據。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水?書本P107并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溫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么?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布的因素還有什么?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匯報討論題答案
對于學生的因答給予,并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qū)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還有溫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據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說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數據繪制條型圖
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制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后記:
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并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后面有繪制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jié)課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制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發(fā)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后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說明綠色植物的細胞在光下能夠制造淀粉,同時釋放氧氣。
b.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的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過本節(ji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1、教學重點:
a.說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b.說明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時還釋放出氧氣。
c.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釋放出氧氣的實驗操作。
二、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把一盆生長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節(jié)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上新課前,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葉片的哪些細胞含有葉綠體?
回答:葉肉細胞和保衛(wèi)細胞中含有葉綠體。
師:很好,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那我們如何去驗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證明。
(二)解疑導拔,合作探究
實驗指導:
1、剪取你所喜歡的形狀的黑紙片(小于葉片),從上下兩面將處理過的`天竺葵葉片遮蓋起來,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鐘。
2、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觀察葉片的顏色的變化),把黑紙片放入盛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里,水浴加熱,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3、用自來水沖洗葉片,再向葉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來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p>
3、加碘液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磕芊衽袛嗳~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將用于實驗的植物葉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響實驗想象。
師:很好,在黑暗處葉片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到其它部位,還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榘咨?/p>
師:為什么變?yōu)榘最伾兀?/p>
回答:略。
師:由于酒精溶解了葉綠素,從而去除了葉片中的綠色。
回答3:加碘液后,葉片四周變?yōu)榱怂{色,而被紙片遮住的地方顏色沒變,從這可以判斷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
師: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是我們判斷淀粉存在的有力證據。那為什么有上面現象產生呢?
回答:因為葉片被黑紙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進行光合作用了產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顯藍色,而中間不顯藍色。
(三)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師:很好,從今天的實驗我們能得到什么結論?
回答: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
師:淀粉是一種貯藏大量能量的有機物,玉米、小麥、水稻等種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樣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產生其它有機物?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回去思考,并查找有關資料去探究。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ㄈ┣楦袃r值觀目標:
用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yǎng)、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講授新課
1、體驗并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
學生總結:
、賾酶鞣N感官進行觀察;
、谟^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等原則;
、塾^察越細致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后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儆忻鞔_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致、全面、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蹖﹂L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過渡:學習了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么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fā)現。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預習提示
1. 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實驗方案的設計一般設計 個變量。
3.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說明了什么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證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苄纬蓯圩o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教學重點
、僬f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學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學生根據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二、 探究的一般過程
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四、 實驗探究
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五、 結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因素
光
空氣
溫度
水分
捕食關系
競爭關系
合作關系
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fā)現問題,吸取經驗。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fā)現問題,吸取經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堂測試
1. 在研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所用鼠婦的數量是( )
。. 一只 B. 兩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 開始的,然后可根據自己的 和 嘗試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 。
鞏固練習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huán)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溫度 D.濕度
2.海洋中綠藻多分布于上層,褐藻在中下層,紅藻則分布于底層。影響海洋
中藻類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 ( )
A. 鹽度 B.溫度 C.陽光 D.水分
3.大魚吃小魚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競爭 C.種內斗爭 D.捕食或種內斗爭
反饋測試答案:1.D 2.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知識 生活經驗 假設
鞏固練習答案:1 2 3.D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第一節(jié)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
1、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
2、生活環(huán)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3、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莼、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二、苔蘚植物
1、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2、生活環(huán)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huán)境中。
3、作用: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類植物
1、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2、生活環(huán)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huán)境中。
3、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結種子。
4、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5、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yōu)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第二節(jié)種子植物
一、定義:能夠結種子并由種子發(fā)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fā)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說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于傳播的特點。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tài)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通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特征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通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征,可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于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了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通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征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yǎng)方式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匯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運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后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后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后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tài)、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jié)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范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錄像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后,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后,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泄”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泄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并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yǎng),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yǎng)液。②教師示范或看錄像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后實驗的傳統(tǒng)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本節(jié)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后,請學生從中取一滴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制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里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布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xù)后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tài)和結構。
2.關于草履蟲的形態(tài)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yǎng)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yǎng)液的上方。它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yǎng)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制成臨時裝片。在制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辦法阻止它。為什么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yǎng)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tài)的錄像片,以幫助學生準確制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tài)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tài)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tài)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于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tài)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像,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布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布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鉆來鉆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于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yǎng)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yǎng)的呢?由此來啟發(fā)學生理解:自養(yǎng)與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并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并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像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于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借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通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么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于草履蟲的排泄,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于草履蟲身體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后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系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后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么?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么?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④什么叫排泄?它與排遣的區(qū)別是什么?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過程:
通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lián)系起來,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jié)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tài),前端和后端的區(qū)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tài)、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么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性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通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于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梢韵确乓欢武浵,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后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后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并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于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征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鐘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梢苑庞诚鄳匿浵瘢部梢杂脪靾D說明。最后,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后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tài)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tài)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于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循環(huán),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于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yǎng)、便于模擬等優(yōu)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1-06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6-07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11
七年級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2-14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9-02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選22篇)08-24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選15篇)02-23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