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游褒禪山記的名師教案
[教學目標 ]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導入: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的議論打下伏筆。
1.提問,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肮湃酥^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 ,“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安坏脴O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巴械谩薄"廴谇。“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澳车冒搜伞。(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耙囊越。②鏟平、削平!敖癫佘弦拇箅y”(《赤壁之戰(zhàn)》)。③我國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澳蠐嵋脑健薄#ā堵≈袑Α罚
。4)“相”:①幫助、輔佐,讀 。“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安匐m托名漢相”(《赤壁之戰(zhàn)》)③互相,讀 !白湎嗯c歡!埃ā读H商相如列傳》)。
。玻沤癞惲x:
“非!保罕疚牧x為“不尋!薄ⅰ胺峭话恪,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耙怨势浜竺弧U”’。②用來、拿!盁o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半U以遠”。②表承接!坝缮揭陨稀。
。矗渥樱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三)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
(2)①問: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對學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應作分析,然后總結,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趩枺鹤髡哒f“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圻@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堋氨M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凇皹O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蹫槭裁吹搅硕吹纳钐幉拍堋皹O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明了這樣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總結: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保辉~多義:
(1)“悲”:
、俑袊@、嘆惜!坝嘤谄捅忠员蚬艜淮妗。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③哀憐!坝啾以唬骸舳局?’”(《捕蛇者說》)
(2)“勝”:
、俦M 。“何可勝道也哉”。
②能承擔,禁得起, 。“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
③優(yōu)美的, !坝栌^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軇倮, !敖K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玻~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笫乐嚻鋫鳌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教師范讀,提問“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圩髡甙阎螌W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解釋下列句中的虛詞: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之”字: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釋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時間。)
②距其院東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③獨其為文猶可識(它,代仆碑)
、軉柶渖,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咭云淝笏贾疃鵁o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嗥涫肽茏I之乎(難道,表反詰)
3. 解釋下列句中的“以”字:
、佟耙怨势浜竺弧U”’。( 作介詞用:因、由于。)
、 “無物以相之”。 ( 作介詞用:用來、拿。)
、邸胺螂U以遠”。(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并列。)
、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修飾。)
【游褒禪山記的名師教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3-12
《游褒禪山記》教案04-25
《游褒禪山記》教案01-23
《游褒禪山記》教案05-01
游褒禪山記05-02
《游褒禪山記》..05-02
《游褒禪山記》05-01
游褒禪山記.05-02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02-26
游褒禪山記教案(轉載)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