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通用13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zhì)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其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是一個部分,小編今天就為大家?guī)碇袊鴤鹘y(tǒng)文化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1: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qū),生產(chǎn)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
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diào)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wù)繁忙,可是在廣州養(yǎng)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
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yīng)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qū)θ藳]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2:溫公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fā)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xiāng)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guān)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事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zhì)羸弱,消化不佳,為?到〕P枭倭慷嗖,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溫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guān)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jié)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wěn),老人最怕的是著涼。所以天氣稍稍轉(zhuǎn)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并關(guān)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會不會冷?」隨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溫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yīng)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云:「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么地彌足珍貴,我們應(yīng)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溫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說道,司馬溫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yǎng)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于天性,是我們后人的表率。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挂簿褪钦f,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后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溫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仆人代勞,巨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于兄長伯康,溫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云:「聽于無聲,視于無形!闺y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為什么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溫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jīng)史,又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鑒》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后,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溫公的風范。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茍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溫文的舉止和脫俗的內(nèi)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shù)募绎L,熏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yōu)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guān)。
司馬溫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范,啟發(fā)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隨這種不朽的精神風范,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3:孟母三遷
戰(zhàn)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diào)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于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 彼麄冇职峒伊,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4:孔融讓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yīng)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yīng)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yīng)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2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3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chǔ),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yè)。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jié)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zhì)量就會發(fā)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jīng)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jié)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fā)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yè),我們都應(yīng)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4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錢陽擔任縣令。當時,社會上還存友軍卒xx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風氣。張乖崖想找個機會嚴懲這種行為。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忽然看見一個小吏慌慌張張地從府庫中溜出來。張乖崖喊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鬢旁頭巾上藏著一枚錢。經(jīng)過追問盤查,小吏搪塞不過,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
張乖崖將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氣沖沖地說:“一個錢有什么了不起,你就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難道還能殺我!”。
張乖崖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朱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
判決完畢,張乖崖把筆一扔,手提寶劍,親自斬了小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5
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nóng)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著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啊!”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xiàn)在窮成這樣,還說什么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么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后來,秦二世征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個農(nóng)民吳廣因為身高體壯,被派為領(lǐng)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附近),并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為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里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痹瓉,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著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fā)出命令,定國號為“張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為標記。他們首先占領(lǐng)大澤鄉(xiāng),臨近的農(nóng)民聽到消息后紛紛響應(yīng)。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后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xù)擴展,接著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zhàn)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于是他們就以陳縣為根據(jù)地,擁立陳勝為“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yīng),他們殺掉當?shù)氐墓倮,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故事啟迪】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后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為“張楚王”?梢,貧窮并不可怕,貧而無志才是最可怕的!捌埜毁F,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后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干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并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這便為日后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shù),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6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zhèn)鞯慕Y(jié)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jié)都記了些什么,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jīng)驗,記載歷史。
因為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guān)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chuàng)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tài)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tài)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cè)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涂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chuàng)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并將它們傳授給了后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7
很早以前,有一個武狀元,自以為功高官大,常常欺侮鄰居。
鄰居是個白胡老漢。這天,白胡老漢將三個兒子喊到面前,說:“我當了一輩子家,常常受人欺負,惹得你們也慪了許多閑氣,F(xiàn)在我老了,輪到你們當家了,今天我給你們每人十兩銀子,出門做一件功德事回來,誰有美德,誰就當家!
過了幾個月,三個兒子都回來了。
大兒子說:“我走到河邊,看見一個婦女跳河自殺,我跳進河里把她救上岸來。她身懷有孕,我救了兩人性命!
白胡老漢點點頭,沒有言語。
二兒子說:“我走過村莊,看見一戶人家失火,這天刮大風,全村人都很危險,我只身跳進火里,將火撲滅,保住許多人家的'生命財產(chǎn)!
白胡老漢笑瞇瞇地,沒有說話。
三兒子說:“爹,對不起你老人家,我做了一件蠢事,救了一個仇人。那天,我路過大山,看見鄰居武狀元出征勝利歸來,高興地喝醉了酒,倒在懸崖邊睡著了,一翻身就要摔到崖下,粉身碎骨。我本來想把他掀下崖去,可是又一想,邊疆正需要他去防守,沙場需要他去征戰(zhàn),最后我還是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滿面,深深給我作了一個揖,上馬去了!
白胡老漢聽罷,哈哈大笑,便要小兒子當家。大兒子和二兒子都不服氣。
白胡老漢說:“救命保住一人,救火保住一家;只有國家富強,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你弟弟丟棄個人怨恨,先為國后為家,這是最高的美德。”
第三個兒子當家了。武狀元非常感激他,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過錯,從此兩家和睦相處,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8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文化資料。有各種各樣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紙,還有一些賽龍舟的資料……其中我最喜歡泥塑,因為我從小就對泥塑特別感興趣。泥塑藝術(shù)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shù)。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蛩鼗虿,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shù)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發(fā)現(xiàn)。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單位去玩。爸爸帶我去了他的辦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會兒,覺得有點無聊。就在這時,我看見了一團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饑餓的小兔子看見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蘿卜一樣。我滿心歡喜地拿起泥團開始玩弄。我一邊精心捏制泥團,一邊想:我要做哪人小動物呢?想來想去,我覺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個小老鼠吧!說著,我就開始動工了。
我用我那雙靈巧的小手,又是擰,又是捏,不一會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還在登我呢,多可愛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這只小老鼠送給了我親愛的爸爸。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瑞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jié)日,并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光逃燦爛的古老文化,作為我廟會。走進隋唐遺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這里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間,眼睛都不夠看了。我們停留在一個攤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一個個晶瑩剔透、惟妙惟肖。媽媽告訴我說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沒見過。我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纏著媽媽要買一個我的生肖——龍。媽媽看我喜歡就買了一個,接過錢的老爺爺就開始給我做。
只見他從面前的小鍋里拿出來一塊用各種糖熬成的糖稀,兩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個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從一頭拉開成一條“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爺爺?shù)氖掷镩_始變大。老爺爺?shù)氖趾妥炫浜现,嘴吹著,兩只手靈巧的捏來捏去,不一會,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就出來了。這手藝也忒好了吧!在老爺爺兩只手的扭來扭去中,不一會龍身子也出來了,接著,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著糖稀還沒干,把糖稀龍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舉到太陽下,好晶瑩剔透的龍。∥以谛睦锊挥少潎@這位爺爺?shù)氖炙嚳烧鎱柡Γ∑鋵,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jù)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diào)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chuàng)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xiàn)在據(jù)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吹糖人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已經(jīng)不多見了,希望以后能夠受到更多人們的關(guān)注,讓我們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9
1、陶宗儀持之以恒
【傳統(tǒng)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里沒有紙,每當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后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yīng)該持之以恒。"
后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人生感悟】陶宗儀刻苦讀書、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對于青少年來說,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擠出時間來學習,這樣知識就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就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高了,其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就會相應(yīng)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才會開闊,學習技能才會得心應(yīng)手。
2、公明儀對牛彈琴
【傳統(tǒng)故事】戰(zhàn)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里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墒悄屈S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于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于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3、曹操碣石山觀海
【傳統(tǒng)故事】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方,伺機一統(tǒng)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zhàn),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并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后,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吠ㄟ^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xiàn)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所寫的詩句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一首《觀滄!繁阏宫F(xiàn)了他寬闊的胸襟和卓越的氣度。處于逆境中的青少年,應(yīng)當學習曹操對前途的樂觀心態(tài),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消極頹廢。
4、魏照拜師
【傳統(tǒng)故事】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F(xiàn)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人生感悟】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zhèn)、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0
陳蕃立志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chǔ),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yè)。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jié)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zhì)量就會發(fā)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jīng)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jié)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fā)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yè),我們都應(yīng)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1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shù)一只罕見的珍禽——白天鵝。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么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墒怯幸惶欤禊Z喝水的時候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
緬伯高決定繼續(xù)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義重,千里送鵝毛!”
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人義重”,便成為我國民間禮尚往來、交流感情的寫照或一種謙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2
從漢服復興到故宮文創(chuàng)成為爆款,從《中國詩詞大會》大火到《唐宮夜宴》出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似春日綠意般蔓延出高不可及的朱紅宮墻,走近人民群眾,走入大眾的心中,同時也提醒我們: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身為華夏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傳承傳統(tǒng)文化,需要理解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木心曾說:“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蹦壳拔幕斌w現(xiàn)出的通俗有趣,只是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入口。當我們看到漢服之美時,應(yīng)該去了解其背后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當我們購買故宮文創(chuàng)時,應(yīng)該走進故宮,聽聽清朝的興衰;當我們觀看虎年春晚時,更需要關(guān)注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若我們只流于文化表面的下里巴人,而忽略其背后真正重要的陽春白雪,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將泡沫般消逝,這會是民族的不幸與時代的悲哀。
傳承傳統(tǒng)文化,需要對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誠如周國平所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在奔流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是因為不斷有人為它注入生命。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唐宋時期的詩詞繁榮,無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五千年后的今天,創(chuàng)新仍舊不可缺少:李子柒錄制古風視頻講述非遺故事;樊錦詩構(gòu)思“數(shù)字敦煌”保護文物;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掀起青年昆曲熱……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使文化繼續(xù)生生不息。
傳承傳統(tǒng)文化,需要把文化推出國門。例如,被譽為“當代魯班”的阿木爺爺把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木工手藝的視頻上傳在海外社交平臺上,讓國外網(wǎng)友嘆為觀止;北京冬奧會利用開幕式在立春這一詩意的巧合,將二十四節(jié)氣設(shè)置為倒計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浪漫。無論哪個領(lǐng)域,個人還是國家,都在不斷把傳統(tǒng)文化推出國門。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后,世界看到的便不止是文化,而是一個傲然屹立于東方的大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種種思想,是華夏民族性格品質(zhì)之來源,故向世界充分宣傳傳統(tǒng)文化,便是立好中國形象,從而激發(fā)中國人更多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講好當代中國的故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決不能以跟風的態(tài)度面對興起的文化熱潮,而要借助這陣東風靠近傳統(tǒng)文化,對其深入理解,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把文化推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3
一、 “神”話不再
《故事新編》收錄的小說歷時跨度13年,魯迅在創(chuàng)作《不周山》之時“不記得怎么一來,突然停了筆”,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決不能成為佳作”①!恫恢苌健泛髞砀念}為《補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編》的之首,可見它在魯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說的那樣低,也不是一篇“誤人”之作。
《補天》始于女媧造人,終于女媧逝世。在《補天》中,女媧被描寫成一個與時代脫節(jié)形象,她在人類戰(zhàn)爭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她在現(xiàn)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本篇中魯迅對女媧持一定的肯定態(tài)度,女媧造福于人類社會,但人們不懂得惜福。女媧的死是凄涼的,她被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所拋棄,與此同時,魯迅對民眾的無知更是不惜筆墨,“嫡系”之爭,但竟不識自己口中的神。他們只是從表面上承襲了傳統(tǒng),而未得其精髓;雖秉承著傳統(tǒng),卻又活生生地拋棄了它。魯迅運用“故事新編體”②,“并不直接針砭社會,而是用“曲筆”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觀念”③,在歷史故事上加以現(xiàn)代改編,虛實結(jié)合,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鑄劍》的黑衣人,筆者都將他們納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并沒有神話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較于其他官員,大禹踏踏實實孜孜不倦的為民辦實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員的諂媚與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官場形態(tài)現(xiàn)今也是普遍存在。當舜要求百姓都學禹的行為時,嚇煞了一批官員,但最后禹還是接地氣兒,沒讓大家難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地,對此結(jié)局,嘲諷之意盡顯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個與我們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大相徑庭的羿。在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個普通大媽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蕪的田地已承載不了他的本領(lǐng),即使利器在手也無濟于事,與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無法適應(yīng)現(xiàn)今的平淡。時勢造英雄,時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謹記,在這里,卻儼然失色,時過境遷。這篇小說暗含了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很多能人異士的惋惜,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但由于處在動蕩的年代,不得不為形勢所逼,身懷絕技卻無處施展。
《鑄劍》中的眉間尺貪玩、弱懦、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而黑衣人果敢、決絕、膽大心細、目的性強。兩人在性格、處事方法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黑衣人的復仇是成功的,但又帶有戲謔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結(jié)束。前半部分緊張、恐怖,后面略顯惡心,而結(jié)局又是喜劇的。不得不說魯迅有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也不失他對“油滑”的表現(xiàn)。《鑄劍》的結(jié)局和開場一樣悲涼蒼勁,黑衣人不僅是為了眉間尺復仇也是一場文化復仇,他賦予了復仇更深層的含義,文化復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要付出血的代價才能完成。
這三篇以英雄人物為主題的小說,所刻畫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態(tài),并不像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樣,光芒萬丈,被視為崇高的神,他們性格的弱點與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都映照著灰色的.底調(diào)。魯迅對傳統(tǒng)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融會貫通,極具嘲諷戲謔色彩,英雄在魯迅筆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關(guān)》、《非攻》、《起死》四篇都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者,他們一直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的精神能量并非長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深山里,靠采薇過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斷了他們維持生命的最后一點希望。他們一直活在歷來被視為傳統(tǒng)的倫理綱常之中,這是他們?nèi)f萬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這使得他們的性格在小說中難免顯得固執(zhí),他們一直堅持的信仰將他們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魯迅對此類文人的教條做了適時的諷刺,將他們執(zhí)拗的形象刻畫的鮮明生動,他們的死亡,也是對當時儒者道路的終結(jié)。
《出關(guān)》里的孔子、老子均為古圣人,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具有時代意義?鬃拥 “入世”,老子的“出世”,這與傳統(tǒng)相符,但魯迅在老子身上頗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較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障時,還是堅定自己的計劃。這是對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執(zhí)拗,逃避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老子在關(guān)口被請過去做講座、寫書,但他的講座和書又有幾個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關(guān)尹喜還盤算起了請老子的成本,覺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錢。故事伊始,魯迅在無形中將老子的“出世觀”變的無處遁形,這也是他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質(zhì)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勸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輸般灌輸了“義”的思想,這一思想?yún)s不為楚王所接納,因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來,得天下者非“義”不可。在這里,魯迅順便諷刺了一下儒家,“你們?nèi)逭,說話稱著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為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編》的最后一篇,寫莊子與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間有他們對于“死”“活”的辯論、莊周夢蝶和骷髏還魂后的對話。這里莊子并不是一派威嚴,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無厘頭的情節(jié),讓人哭笑不得,莊子與鬼魂的對話就像人與野獸,不可理喻。 莊子一直忙于公務(wù),分身乏術(shù),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莊子的形象恰恰相反,莊子主張自由,逍遙,又怎會輕易受到官場的束縛!他與老子不同,老子是順從的,而莊子似乎摻雜了不羈的性格,雖說都是無為,相較于老子,莊子更加主動地參與政治,他更加適合官場那一套。在無形中形成了對比,在上一篇諷刺老子懦弱,這一篇則又譏諷莊子的那一套,對道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如此調(diào)戲,不正是他對道家的抨擊嗎?
四、絕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編》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魂靈復雜品性的闡釋。他們被奉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當時社會,他們的作用被削弱了,從而產(chǎn)生矛盾性。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傳統(tǒng)中都是光輝的,他們對中國后代的影響一直根深蒂固,他們都是中華文明大廈的建構(gòu)者,但在這里,魯迅卻大反其道,透過這些文化先鋒,將中華傳統(tǒng)加以戲謔的思考,這也就是為何國民無法擺脫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為傳統(tǒng)中偉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況是承繼傳統(tǒng)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執(zhí)也是承襲的,想要改變?nèi)绱似D難的現(xiàn)狀,不可一蹴而就。
筆者認為,魯迅并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他也曾試著從傳統(tǒng)中尋求救贖人性的出路。從《故事新編》來看,他抨擊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愛、非攻”,在人們苦苦追尋既得利益的動亂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傳統(tǒng),有望從五千年的文明中尋覓精神放存處,但是絕望大于希望,絕望的背后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堅定不移的信仰。他對先人的嘲諷,也是自嘲,他對傳統(tǒng)文化嘲諷的越深,也就對自己所接受的傳統(tǒng)質(zhì)疑得越厲害。但就是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曾讓中華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讓中華民族深陷其中,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編》中他對此極盡諷刺的手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精選60篇)05-08
經(jīng)典中國成語故事【薦讀】04-25
學習中國名人故事短篇04-26
中國夢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07-2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文400字選登07-12
嫦娥奔月中國神話故事09-12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故事10-09
中國古代名人唐代黃巢詠菊詩的故事10-27
中國夢征文:我心中的中國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