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學習李亦畬《虛實開合圖》的體會--吳文翰
學習李亦畬《虛實開合圖》的體會--吳文翰作者:太極龍學習李亦畬《虛實開合圖》的體會--吳文翰清季王宗岳先生《太極拳論》的學術(shù)思想源于宋儒周敦頤(1017年~1073年)之《太極圖說》,以陰陽為體,以剛?cè)釣橛,尚未脫離周氏《太極圖說》之用語。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實踐體會之不同,武派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武禹襄先生(1812年。1880年)在《十三勢說略》中率先提出"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虛實說。其傳人李亦禽(1832年~1892年)在《五字訣》中進而強調(diào)"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要"開合有致,虛實清楚"。于是虛實開合的相應(yīng)變換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術(shù)核心,深化了王宗岳《太極拳論》中陰陽剛?cè)嶙兓,為眾多太極拳家所采用,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的理論寶庫。為了形象地說明"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和"開合有致,虛實清楚",李亦畬先生晚年還親手繪制兩幅《虛實開合圖》,并寫了說明,在武派太極傳人中廣為流傳,深為人們珍視。我也將它編入拙作《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之中。因兩圖畫的內(nèi)容比較含蓄,一般讀者不易理解,常有拳友問我圖中含意。為此不揣淺陋,僅據(jù)1935年出版的《李氏太極拳譜》所載《左虛右實之圖》和《右虛左實之圖》及說明文字,談?wù)剛人學習的膚淺體會,供研究者參考。
李亦畬先生圖中所繪拳勢,因為不是肖像畫,也不似后來的攝影拳照,乍看近似單鞭,但從具體細節(jié)分析實為懶扎衣,一為左懶扎衣(左手右足在前),一為右懶扎衣(右手右足在前),因懶扎衣是母勢,道理弄通后,可舉一反三,有助于對其他拳勢虛實開合的理解。
現(xiàn)以《左虛右實之圖》為例,談點個人體會。圖中虛線之處表示"虛",實線之處表示"實"。武派太極拳最重視身法,本圖的重點雖然是講虛實開合,且也不能脫離創(chuàng)始人武禹襄先生手訂的《身法八要》,所以研究時應(yīng)當注意圖中標示的身法要點。
一、頂(頭部)注明"虛領(lǐng)",即虛領(lǐng)頂勁,也就是《身法八要》中的"提頂"。頭可提攜全身,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應(yīng)上下一線貫串,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和"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之根本,故《虛實開合圖》除標明頂要虛領(lǐng)外,在脊部又示明"直豎"。走架打手下顆微收,頭頸骨自然豎起,頭頂百會穴處似有一線上提,頭部自然端正。頭正脊豎,神態(tài)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關(guān)節(jié)節(jié)節(jié)貫串,圓活靈通。且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tǒng)領(lǐng)一身之氣,提頂豎脊有助于氣血運行,氣血通泰始有"滿身輕利"之感。
二、肩(膀)部標明"松活",就是《身法八要》中的"松肩"。肩關(guān)節(jié)要舒展放松,不可用力控制。走架打手既不可聳肩,肩頭上端,也不可扣肩向里過緊收,二者都會使肩關(guān)節(jié)僵滯。肩松則臂活,勁才能達梢節(jié),故《虛實開合圖》,在肩部標明"松肩"。"松"是要求,"活"效果,能松才能活。
"松肩"的同時要"沉肘",肘關(guān)節(jié)常有下沉墜落之意,內(nèi)含綿韌之旋彈勁;切忌高抬上揚。肘不松沉,肩峰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上抬,肩關(guān)節(jié)僵滯,走架打手則難靈活。松肩沉肘也有益于含胸拔背。松肩之同時還要做到肩與胯合,尤其是二者的內(nèi)勁必須相合。
三、胸部注明"運動",武派太極拳對胸部的要求是"含胸",《虛實開合圖》為何標明"運動"?蓋因與人打手走粘多賴胸部的柔化和腰際的抽換,故《虛實開合圖》在胸部標明"運動"之同時,又在脊部注明"直豎"。腰部注明"變換"。腰脊松沉直豎,才能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意貫兩膊,虛靈輕妙。上下肢的虛實變化全賴腰脊轉(zhuǎn)折便利合宜,其中自然還包括著裹襠護肫,尾閭正中,氣沉丹田等身法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否則胸部的運動,腰部的變換也無從做起。
四、腿部注明"屈",是指膝關(guān)節(jié)而言。左懶扎衣的起勢身軀重心在右腿,支撐全身,是實,然而又不可"全然站煞",站得過死、過實。要"實中有虛",精神貫注,自胯至膝至足關(guān)節(jié)肌肉都要松沉,體重落于足心涌泉穴。足心要虛,有吸引地心之意,故《虛實開合圖》注明"腳懸"。左腿雖虛,也要"一波三折"膝部微曲,有上提之意,足尖(腳前掌)點地,是虛,但虛也非"全然無力",足尖著地處要有騰挪之勢,上與胸部相系相副,故圖中注明"提腳"。
《虛實開合圖》脊部繪有四個三角(△),有些拳友間我這是何意?對此我過去未聽師長講過,也末看到哪位高賢在文章中說明過,只好臆測。我認為這四個△自上而下指位于脊部的夾脊穴、命門穴、散骨和尾聞(含長強穴),因此四處在走架打手時都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妒齽菪泄Ω琛吩疲"尾閭正中神貫頂",尾閭處松沉直豎,真氣凝聚,下可達兩足,上可貫兩膊。又尾閭?cè)缤妫颂庌D(zhuǎn)動,兩肩兩胯即靈活有力。命門穴前對神闕,上對夾脊,下對尾閭,為真氣所居之地。因為這四處都很重要,故李亦畬先生在圖中特予標出,以便引起人們的注意。
《虛實開合圖》雖然說明不少問題,但是作者仍然指出這僅是"虛實之大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也就是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勢說略》中談到的"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的修煉著重神意的鍛煉,不尚拙力。應(yīng)用時敵實我虛,敵虛我實,故平時走架就須注意自身的虛實變化,內(nèi)勁的潛換,處處講求虛實。每一動作前后左右上下均有虛實重點之可循,務(wù)要分析清楚做到心中有數(shù),打手時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隨著內(nèi)勁的潛換,形體的開合,虛實也在不斷地變化,或先虛而后實,或先實而后虛,意之所致,彼響斯應(yīng)。
李亦畬先生在圖中不僅說明了虛實,也強調(diào)了開合,說"虛實即是開合"。因走架打手時的虛實多指內(nèi)勁,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明顯可見。然而形體與內(nèi)勁要內(nèi)外合一、互為作用,才符合李亦畬先生繪制此圖的本意。曾得到李亦畬先生教誨的郝月如先生(1877~1935)對虛實開合曾有精辟的闡述:"習太極拳者須悟陰陽相濟之義,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者,開大也;合者、縮小也。其中皆由陰陽兩氣開合轉(zhuǎn)換,互相呼應(yīng)、始終不離也。開是大,非頂撞也;縮是小,非躲閃也。"(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指出開要舒展,走架時筋骨關(guān)節(jié)放松,以便氣血通暢,手眼身腰步協(xié)調(diào)合一,一動皆動,勢如張弓,內(nèi)氣周旋,外應(yīng)百變。合要緊湊,雙手各管半個身軀,護中用中,步武穩(wěn)健靈敏,腿法嚴密快速,有的放矢,一發(fā)即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舒展不忘緊湊,緊湊撒續(xù)舒展。
由于我國攝影術(shù)在晚清尚未普及到民間,武禹襄、李亦畬、郝為真等前輩均未留有拳照,但從李亦畬所繪《虛實開合圖》中,我們隱約可以欣賞到這些前輩走架之風范:"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重心穩(wěn)定、結(jié)體精嚴、法度完備,嚴整工謹,靈動飄逸,大氣磅礴,虛非全虛,實非全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奇正相生,變化無端,周身一家,氣勢連貫、格調(diào)高雅,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境,為我們后人走架打手提供了典范。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學習李亦畬《虛實開合圖》的體會--吳文翰】相關(guān)文章:
網(wǎng)課學習亦精彩02-18
導圖學習心得體會12-27
導圖學習心得體會12-29
學習銀行合規(guī)心得體會06-07
學習李林森先進事跡體會0504-28
學習李林森先進事跡體會0304-28
學習李林森先進事跡體會0404-28
學習李林森同志心得體會04-28
亦師亦友亦深愛作文07-26
你我亦近,亦遠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