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自己的表現。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
這節(jié)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克和千克,在此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稱一稱,掂一掂,猜一猜并稱一稱驗證猜測,找一找,估一估等環(huán)節(jié)然學生充分的感知和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這些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讓學生在這些有趣而又感興趣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習本節(jié)的知識點。我在課前給學生分小組,在課中學生小組合作的很好,每個小組都很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2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說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jié)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為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為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jié)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么辦?”學生答:“用秤稱!痹僬故靖鞣N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么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煉。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3
一、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重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歸宿于生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雖然對克與千克還不熟悉,對1克與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體驗質量,分辨物體的輕重,所以學習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認識質量單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時引導學生“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并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三、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鹽、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操作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解答問題、去驗證答案。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4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凈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說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后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說: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么說,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為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fā)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為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著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著啟發(fā)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想到了如藥片、圖釘、扣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匯報說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說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fā)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說說他為什么這么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并介紹了他這么做的原理:因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間的10厘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于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fā)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磥韺W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5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了解克與千克之間關系式我準備了兩包500克的洗衣液,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說將兩包放在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著我板書1000克=1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不足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6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7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8
本節(jié)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9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0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qū)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于1克、1千克的區(qū)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松。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于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這些方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jié)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1
成功之處:
由于小學生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上課伊始,我盡可能的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感受,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告訴學生學校的四個方向后,讓學生說說學校的八個方向都有什么?學生說得很好。
不足之處:
我告訴學生一般方位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繪制的,知道其中的一個方向,讓學生判斷其他幾個方向時,同學們往往把圖上的.方向與實際的方向混淆,這是我倍感困惑,本來認為很簡單的問題,沒想到會出現如此效果。
學生認知能力、知識層次差異很大,學習興趣本來就不濃,如果課堂教學思路模糊、知識點含混,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興趣索然,出現學風不振的局面。
再教設想:
通過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領悟到:學生學不會,必然有阻擋其認知的羈絆,所以我們要在恰當的位置,為他們鋪設臺階。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后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guī)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4-30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28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克和千克》教案02-09
小學數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教案01-06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4-15
二年級數學下冊:克和千克教案02-10
二年級下冊數學《克和千克》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