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自學(xué)
1.注釋①征鐸(duó):征,遠(yuǎn)行。鐸,遠(yuǎn)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②槲(hú):一種落葉喬木。"槲寄生"(《〈物種起源〉導(dǎo)言》)(補充:斛hú,容器;檞 jie,一種木質(zhì)像松的樹。)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驛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明"使…明艷。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④鳧(fú):野鴨;靥粒喊哆厪澢暮痢_@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2、作者簡介
溫庭筠(yún)(812-870),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生在京兆鄠(hù)縣(今陜西戶縣)。才思敏捷,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與韋莊并稱"溫韋"。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ㄩg派鼻祖。
二、翻譯
清早起來出行,馬車上的鈴鐺響聲不斷,出門人想念家鄉(xiāng)倍感悲傷。雄雞唱茅草店外殘月當(dāng)空,布滿寒霜的板橋上已留有人跡。槲樹葉紛紛凋落,鋪滿山路;月光下驛站墻邊的枳樹花開得正鮮艷。于是,想到我昨夜夢會杜陵的故鄉(xiāng)景色: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鳧和雁布滿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yuǎn)!
三、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dāng)當(dāng),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yuǎn)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yīng)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jìn)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名詞組合也叫意象疊加,如馬致遠(yuǎn)"枯藤老樹昏鴨,小橋流水人家")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nèi)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yuǎn),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末聯(lián)點出主題:行旅中思念著長安。但這里不用通常的寫法:直抒感情或發(fā)議論,而是同樣在景物的描寫中托寓對長安的懷念。"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杜陵是長安城南的地名,鳧、雁都是水鳥。夢想中的杜陵,鳥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處游轉(zhuǎn),這正是詩人對長安的懷念。詩人寫懷念長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現(xiàn)政治上的進(jìn)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長安有所作為。溫庭筠在詩中表現(xiàn)的,也是這個意思。
三、重點解說
1、關(guān)于"故鄉(xiāng)":作者的故鄉(xiāng)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陜西西安東南即"杜陵"住過,所以末句把"杜陵"稱為故鄉(xiāng)。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手法上意象疊加;內(nèi)容上深化主題,把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言外意"擴(kuò)大到更廣泛的人群,讓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達(dá)感情上通過清冷的環(huán)境烘托了人物內(nèi)心的悲涼。
3、鳧雁滿回塘:對比,反映自己的孤單、愁苦。
四、背誦、默寫
課后習(xí)題選解(參考)
1、(P47,3題)比較杜牧《長安晚秋》與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異。
--杜牧:抒發(fā)抱負(fù)難以施展的愁悶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渾闊大的氣象,凄惻低回。杜甫:表達(dá)長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頓挫,慷慨激越。
2、(P49,1題)《長安晚秋》寫景的層次感。
--景物有廣狹、遠(yuǎn)近、高低的區(qū)別,層次感強。首聯(lián)總覽長安全景,是廣;接著寫星、雁、笛、樓、菊、蓮,是狹;同時星、雁、笛、樓是遠(yuǎn),菊、蓮是近。星、雁、笛、樓又是仰觀,是高,菊、蓮又是俯察,是低。體現(xiàn)著時間轉(zhuǎn)移,天色由暗而明的變化。傳達(dá)了思鄉(xiāng)之情,烘托了凄涼氣氛。特別是頷頸兩聯(lián)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jié)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jié)的尋常事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xiāng)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xì)w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yuǎn)而和諧,風(fēng)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題)《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雞聲茅店,殘月當(dāng)空,人跡板橋,微霜初降,槲葉山路,枳花驛墻。"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羈旅愁思。
4、(P50,3題)"李商隱的無題詩"
情感基調(diào):深沉感傷,濃烈(深而專)凄清;成因:衰退的時代,不幸的個人遭遇;意象特征:通過閃爍不定的意象組合來傳達(dá)感情,有兩大常見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歷史傳說,如蓬山、瑤臺、青鳥、紫鸞等;二是現(xiàn)實生活(多為女子),如鳳尾羅、碧文帳、繡芙蓉等。這些意象有多種解釋,可為仙境,可為道觀,可象征宮廷。也是詩題隱約的原因之一。
【《商山早行》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商山早行》教案09-22
《山行》教案02-12
山行優(yōu)秀教案01-31
山行古詩教案01-13
古詩山行教案03-13
《山行》教案15篇02-12
《山行》教案(15篇)03-06
《山行》教案精選15篇03-13
山行優(yōu)秀教案10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