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jié)的由來簡短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才成為了固定的節(jié)日。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nóng)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jié)的其它稱呼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月餅起義的故事
提到中秋節(jié),自然少不了月餅,月餅可謂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象征,其象征著團圓。
中秋節(jié)吃月餅、賞月,是流傳下來的習俗。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關中秋節(jié),或者是月餅的傳說故事很多,這里就說一個和月餅有關的典故——月餅起義。
月餅,又稱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等。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后來則演變成了中秋節(jié)的必備品。
中秋節(jié)吃月餅、送月餅經(jīng)元明兩朝代,這樣的風俗越來越盛行,月餅起義就是發(fā)生在元朝末年。
元朝是蒙古所建立,其人數(shù)雖沒漢人多,但卻是統(tǒng)治者,重要的是元朝的統(tǒng)治怨聲載道,所以元朝末年天下起義不斷而世局大亂。當時中原地區(qū)的人們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壓迫,于是就紛紛起義反抗元朝。
據(jù)說,此時的朱元璋也在積極的聯(lián)絡各地反元義兵準備起義。不過因為當時元朝搜查的很嚴格,所以朱元璋想聯(lián)絡各地義軍的消息傳不出去。
這時劉伯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定下八月十五夜起義的時間,然后寫在紙上放在餅子里,再派人分別送到各地義軍那里。各地義軍得到消息后,果然在八月十五晚上的時候紛紛響應起義。
后來朱元璋經(jīng)過發(fā)展,勢力越來越大。當他的屬下徐達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非常高興,當時剛好中秋節(jié)也快到了,于是他就下令天下同樂,同時還把當年起兵秘密傳遞消息的月餅,作為糕點賞賜給你們。后來中秋節(jié)吃月餅、送月餅在民間就更加盛行了。
中秋節(jié)的習俗
1、吃月餅
中秋節(jié)和月餅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每到中秋之前,都會提前準備月餅。吃月餅的習俗起源于唐朝,如今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人們會在中秋月圓的時候聚在一起,用月餅祭拜月亮,完成儀式后一起分享。
2、猜謎語
古時候人們的娛樂項目不多,中秋這一天闔家團圓,自然要準備一些活動,猜燈謎就是其中一個。舉辦者會在大街上懸掛燈籠,上面寫著謎面,猜中之后有相應的獎勵。而且這個節(jié)日,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男女參與,因此也傳出了很多愛情佳話。
3、觀潮
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每年的中秋除了賞月之外,還有觀潮的習俗。十五月圓之夜是潮水最為鼎盛的時候,因此浙江沿海一帶,一直都有中秋觀潮的習俗。
除了以上幾個,民間還有扎燈籠、追月、放花燈等等習俗,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人們生活節(jié)奏變得忙碌,現(xiàn)在很多傳統(tǒng)習俗都逐漸被簡化。大多數(shù)人在中秋這一天,都只是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和心愛的人一起賞月,節(jié)日的氛圍逐漸被淡化。
中秋節(jié)的起源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抖Y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糍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后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jié)的傳說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極富浪漫色彩。中秋節(jié)正當秋分,太陽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氣爽,明月當空,固有賞月與祭月之習俗。
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
1、嫦娥奔月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集中體現(xiàn)在嫦娥奔月這一傳說上。
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就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名籍《淮南子·覽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靈藥,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獨往,難免冷清。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大概是為了懲罰嫦娥的私奔,在其專著《靈憲》中說,超群絕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變成丑陋的蟾蜍——青蛙,并被罰在月宮中搗藥。
但是,蟾蜍的丑惡形象和美麗的月亮畢竟難以協(xié)調(diào),在民間,人們慢慢地為奔月的嫦娥恢復了原來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變成了美女,孤棲月宮,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睆奶拼_始將八月十五賞月改為祭月,盼嫦娥回歸人間。為使她在月宮不感寂寞,人們又逐漸創(chuàng)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樹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進一步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吳剛伐桂,可桂樹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到了宋代,中秋節(jié)習染成風,賞月、玩月更加熱鬧、普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本⿴熂涝,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在夜半之時焚香拜月,“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蟾宮折桂,喻科場得意)……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了兩三千年,添枝加葉,越來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包容著人類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同時也反映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強烈愿望。
2、唐明皇游月宮
據(jù)《明皇雜錄》、《龍城錄》等書記載,開元六年(718),唐明皇與申田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天師作起法術,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宮。
當他飄飄然地游歷到月宮前的時候,見月宮上方懸掛著一塊巨幅牌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字。他好奇地走了進去,只見數(shù)百名天上仙女,舞動著潔白如玉的長袖,伴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驚,“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唐明皇素來精通音律,聽得旋律,默記心中。在他興致高昂、情趣正濃之時,不覺惺眼醒來,原來是一場美夢。但唐明皇一直難以從這場美夢中清醒過來,后來他命令皇宮中的總管組織宮女,根據(jù)自己暗記的譜律節(jié)拍,設計排練了一套模仿月宮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就要擺上供品,賞月祭月,同時觀賞宮女表演的優(yōu)美舞曲?梢姡拼摹赌奚延鹨挛琛,也是崇月的產(chǎn)物。
由于皇宮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競相效仿,后來又傳至全國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這一風氣逐步盛行,并最終以節(jié)日的形式固定下來。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說故事,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重視月亮、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不可能真正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兩名字航員經(jīng)過100多小時飛行,著陸月球,實現(xiàn)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偉大理想。中國人民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力的增強,科學的發(fā)展,擬定了神州號飛船登陸月球的宏偉計劃,可以預期,把嫦娥接回中國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
3、吳剛伐桂
中秋節(jié)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4、兔兒爺
由于玉兔搗藥的神話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已確信玉兔的存在。大約從明朝時起,北京一帶便興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兒爺?shù)牧曀。《燕京歲時記》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免之像以售,謂之兔兒爺”。兔兒爺多用膠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異,大的高達三尺,小的僅有二三寸。兔兒爺經(jīng)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執(zhí)杵,背上插著紙筆和小旗。由于受戲曲人物的啟發(fā),兔兒爺?shù)男螒B(tài)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武士,頭戴金盔,身披戰(zhàn)袍;有的像剃頭郎,肩挑擔子,手執(zhí)太平鼓。為其襯托,兔兒爺經(jīng)常騎著獅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騎,偶爾也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兔兒爺形態(tài)各異深受百姓喜愛,中秋祭月之后,往往成為孩童們愛不釋手的玩物。
5、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女,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過。兔仙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做伴。
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關于中秋節(jié)的詩詞與典故
《水調(diào)歌頭》蘇軾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嫦娥》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霜月》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中秋節(jié)的由來簡短】相關文章:
關于中秋節(jié)的由來簡短介紹10-24
中秋節(jié)的由來09-27
中秋節(jié)由來與習俗06-30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發(fā)展07-08
中秋節(jié)的由來教案08-16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08-07
中秋節(jié)祭月的由來08-11
中秋節(jié)祭月的由來精選07-18
中秋節(jié)的簡介由來傳說05-17